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财政支持高质量发展 > 高质量发展看广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财政支持高质量发展 > 高质量发展看广东

广东挑起大梁,如何作为?

2024年02月18日 来源:南方日报

  13.57万亿元!新年伊始,经济大省广东用振奋人心的“总成绩”,在席卷南方的寒潮中带来暖意。

  连续35年经济总量全国第一,成为全国首个“13万亿大省”,仅用2年便跃上新的万亿元台阶……广东以当之无愧的实力与担当,为全国经济回升向好作出广东贡献。

  新的一年,在依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局势中,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如何完成5%的全年增长目标,真正挑起大梁?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看到广东经济何以稳、何以进、何以立。

  经济总量逐年攀升的背后,广东的发展结构不断优化,短板逐渐补齐,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形成……展望2024年,各种有利因素不断集聚增多,共同锻造了经济大省广东承压而上的硬朗“脊梁”。

  稳住“大盘”,稳住发展信心

  广东经济何以稳?稳定增长的规模和体量是关键。

  2023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7万亿元,这在全国“大盘”中占据了超过1/10的分量。如此庞大的体量规模之下,广东经济稳中有进所能带来的影响,早已不局限于自身。

  有专家分析指出,按照去年国内生产总值超126万亿元测算,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贡献率约为1/3;这其中,广东经济就犹如一块“压舱石”——广东稳住了,全国经济这艘“大船”的航行也将更加稳定,并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充沛动力。

  支撑广东经济总量连年稳步攀升的,是广东在诸多困难与挑战中保持韧劲,在各领域、全方位稳住“阵脚”、长期保持综合优势。

  作为外贸第一大省,广东外贸规模已连续38年全国第一,占全国比重从2023年初的17.6%回升至全年的19.9%。这一数据背后,是广东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首次突破13万家,占全国比重超两成。

  “市场正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我相信,如果产品非常有特色,技术有核心竞争力,就能抵御周期。”东莞市傲雷移动照明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章俊说,在这一轮外贸行业的“寒潮”中,他们坚持加大创新研发投入,保持着每个月更新产品的频率。

  从更大范围来看,2023年,广东经营主体总量突破1800万户,更一举拿下四个“全国第一”——经营主体总量全国第一、企业总量全国第一、外资企业总量全国第一、民营经济主体总量全国第一。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在广东,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数量庞大又活跃的经营主体,撑起了广东的巨大市场,带来了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构筑起广东经济“稳”的根基;广东经济稳住大盘,又“稳”住了企业在广东发展的信心。

  “这几年,广东在支持增资扩产、提质转型等方面为我们企业及时提供了支持。”江门市工商联副主席、广东芳源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爱平说,“我对我们选择的赛道有信心,对广东有信心!”

  重量越大,引力越大。在全球市场,广东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释放了强大引力。这决定了无论是在过去还是未来,广东都将是外资、外企在选择投资中国时,无法略过的一块“宝地”。

  1月18日,在湛江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内,中国首例重化工行业外商独资项目、总投资百亿欧元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首批装置竣工。项目建设快马加鞭,预计到2025年核心装置就将建成投产。

  对于广东的重要地位,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如是评价:“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有着独一无二的战略位置。巴斯夫将继续深耕中国、投资广东。”

  补齐短板,拓展经济纵深

  广东之“进”,既是经济总量绝对值的增长,更是GDP增速“含金量”的提升。

  看绝对值,继2021年GDP突破12万亿元之后,广东仅用2年时间,便再次跃上一个新的“万亿级”台阶,这相当于新增了一个东莞这样的“万亿之城”的体量。

  看“含金量”,以十年作为一个观察周期,广东GDP每1个百分点增速所带来的增量,已相当于2013年时2.1个百分点的增量。那一年,广东刚刚成为全国首个经济总量超过万亿美元的省份。

  卫冕“冠军”35年后,广东之“进”,动力从何而来?增量要向何处寻?

  领跑的经济大市实力持续增强,挑起大梁。2023年,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均超3万亿元。广州重回全国“经济第四城”的坐席,随着深圳前海山姆旗舰店、开市客华南首店等一大批“首店”汇聚,深圳也成为广东第二个万亿元消费城市。东莞、佛山两个万亿元城市经济总量继续扩大;佛山GDP在去年首次突破1.3万亿元,稳坐广东经济“第三城”的位置,并成为全省第二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

  以头号力度实施“头号工程”,补齐短板。“百千万工程”一年开局起步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强县促镇带村如火如荼。广东设立总规模240亿元的省产业转移基金,安排1万亩用地指标支持15个主平台建设,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超650个、总投资超3200亿元。

  在清远,占地1万多亩的广清纺织服装有序转移产业园正着力打造“中国快时尚智造基地”,一批知名企业如希音、拼多多、致景科技等龙头企业先后签约落地。2023年,清远主平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数居全省第一,建成了全省首个新增“千亿级主平台”。

  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拓展经济纵深。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的广东,对海洋这个“宝库”的探索从未止步。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占比已达14%。近年来,广东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实施海洋强省建设三年行动。过去一年,广东新开工40个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总投资超120亿元。

  就在今年1月,挪威巴林海洋渔业公司(下称“巴林公司”)与汕尾、东莞签约开展海洋渔业项目合作,将共同创建全省首个中欧海洋渔业产业创新园。

  “我们开始的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巴林公司董事局主席欧勒说,未来,双方将通过养殖技术共享、养殖装备研发等方式,在广东深海养殖培育挪威三文鱼,合作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锻造“硬实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广东的“立”,是安身立命的立,更是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立。在经济恢复的波浪、曲折中,广东何以立于不败之地?

  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广东发展经济不仅要推动量的合理增长,更要追求质的有效提升。这意味着广东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加速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数十年来,广东以制造业立省,一直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去年全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87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1/3,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工业已经成为占广东全省经济比重最大、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最高的行业。

  今年,广东还将推动超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新培育超25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推动550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让广东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从产品来看,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严峻挑战下,“新三样”已成为广东经济的新增长点。2023年,全国出口包括电动载人汽车等“新三样”产品在内的机电产品13.92万亿元。其中广东的份额高达3.56万亿元,超过1/4。去年广东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253.18万辆,在全国占比达到26.8%,以绝对的领先优势居全国第一。

  “广东‘新三样’的暴发绝不是偶然。”在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看来,这是广东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成果。持之以恒在科技创新上发力,为广东经济创造了新增长点和新动能。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广东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持续锻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硬实力”。

  从2017年到2019年间,广东共布局10家省实验室,聚焦网络空间、先进制造、新材料、再生医学、生物医药、先进能源等前沿领域。去年年底,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在广州揭牌,成为广东省实验室的新成员。

  为了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广东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作为科技领军企业的典型代表之一,华为牵头的“鸿蒙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基座与产业应用”被提名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而另一家粤企比亚迪,仅用3个多月,就完成了从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到第600万辆的跨越,科技实力发挥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到2023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已连续7年全国第一,全省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有效注册商标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今年1月发布的ESI(基本科学指标)最新统计中,广东有10所高校进入“全国百强”,8所高校新增14个全球前1%学科,3所高校新增3个全球前1‰学科。

  “广东对高端科创人才有充分开放的态度,而且这里能离企业研发前沿更近一些。”谈及为何选择到广东牵头建设科研机构、“开宗立派”,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韩恩厚如是说。

  挑起经济大梁,广东何以?

  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时不我待,广东必将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专家观点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佳宁:

  广东工业基础更加扎实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广东GDP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是在外部压力较大、内部困难不少等诸多不利条件下,通过‘闯’‘创’‘干’拼出来的,非常不容易。”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佳宁认为,总体来看,2023年广东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经济第一大省的地位依旧夯实,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劲、市场主体众多的竞争优势依旧明显,经济发展的韧性强、活力足、潜力大,稳中向好、稳中求进的长期向好基本趋势没有变。

  刘佳宁指出,对广东自身而言,去年的经济数据传递了两个重要的信号:一是经济发展结构更“强”,在“稳”的基础上,“进”的特征更加明显,经济发展的支撑性、均衡性更凸显,新质生产力表现更活跃。二是发展模式与举措更“新”了,2023年,广东在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中找到稳定的增长点,同时在内部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这背后是省委“1310”具体部署等发展战略的精准定调,是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以及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一揽子策略调整,正是一系列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积极举措,不断巩固着广东经济稳中向好、以进促稳的扎实基础。

  但与此同时,刘佳宁也指出,综合去年的表现,要注意到广东的经济恢复属于结构性恢复,受内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较大。从外部来看,广东经济外向度高,受外部环境冲击影响更直接。大国竞争博弈态势持续、局部战争不断,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对我省企业经营效益和产业转移、外需恢复造成不利影响和冲击。从内部来看,虽然我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征快速积累,但部分行业供给速度、技术迭代升级速度快于新旧动能转换速度,新动能的带动作用还未凸显;同时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导致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此外,房地产、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存在,部分市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局面尚未扭转等。

  如何看待今年广东提出5%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刘佳宁表示,这体现了经济大省广东勇挑大梁的决心与担当,今年要通过“跳一跳”向全国的平均水平看齐。

  她指出,广东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利因素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一是工业的基础更扎实,“新三样”“老三样”、传统家电具有出口优势;二是外贸市场前景利好,前两年贸易基数低,2023年广东对欧美市场出口已经有所恢复,国际贸易市场增长仍有空间;三是一揽子政策叠加和经济复苏下,服务型消费将保持较强发展动力,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有望较快增长,金融对企业内源融资条件的改善和外源融资渠道的拓展均会产生积极带动效用,市场投资的信心会有所恢复;四是国内区域经济增长格局也会有所变化。

  “此外,从国际形势看,这个目标设定也是较为可行的。根据世界银行、IMF等机构的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与2023年基本持平,甚至略有下降。”刘佳宁表示,在这个情况下,广东提出5%的增长目标,是符合国际国内经济运行走势和经济发展规律的,也体现了广东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发展主基调。

图片链接: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 图片链接:广东省财政厅网上服务窗口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交通指引 | 版权声明 | 网址域名 | 浏览建议 | 隐私保护 | 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6 www.gd.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广东省财政厅 技术支持: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407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407号 粤ICP备20008773号
网站标识码4400000038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联系电话:020-83170170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网站官方微信
"广东财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