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党的二十大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广东财政在行动 > 财政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党的二十大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广东财政在行动 > 财政动态

坚定信心 开拓奋进 为广东实现走在前列使命任务贡献财政力量——访广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戴运龙

2024年02月22日 来源:《广东财政理论与实务》

  2024年1月17日,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回顾了2023年全省财政工作成效,对2024年广东财政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近日,《广东财政理论与实务》(以下简称《广东财政》)就有关工作对广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戴运龙进行了专访。

640.webp.jpg

  全省财政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广东财政》: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一年,请您谈谈广东财政在过去的一年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

  戴运龙厅长:2023年是广东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省财政管理工作考核连续4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县级财政管理绩效考核连续3年获得全国第一,预决算公开工作连续3年全国第一。

  一是全力保持全省财政收支平稳运行。在经济税源恢复不及预期的情况下,加强统筹调度、努力挖潜增收。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3%,收入总量连续33年位居全国第一。支出保持适当强度。在2022年基数较高、2023年土地出让收入不及预期导致调入资金减少的情况下,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实现稳中有增,确保基层“三保”不出问题。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进一步加强存量闲置资金清理收回。

  二是全力保障重大部署落地见效。按照省委“竞标争先”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做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到哪里,财政就落实保障到哪里。围绕省委作出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重大部署,省财政厅分别成立工作专班,坚持“每周一调度,每月一例会”,将各项工作牢牢抓在手上。统筹财力,并结合税收加计抵减政策、政府采购等方式保障重大部署。

  三是全力健全民生保障长效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稳步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和残疾人补贴保障水平。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拨付省十件民生实事资金778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9.7%。围绕民生10大领域的短板弱项,制定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着力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民生服务保障制度体系。全年民生类支出1303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稳定在七成。

  四是全力推动财政管理改革创新。深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完善以项目管理为重点的预算管理模式,选取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7项资金实施“补改投”试点,推动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享共用,在政府采购领域创新应用带量集中采购,全面建成省级部门核心指标体系。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出台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将财政省直管县扩围至全省57个县(市),健全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修订民族地区、资源枯竭地区转移支付制度,制定省际边界地区转移支付制度,构建与各地区功能定位相适应的转移支付体系。深化数字财政建设和应用。构建贯通预算管理全生命周期的监控体系,实现对财政资金拨付使用“预警—查询—核实—整改”全流程闭环处理,监测结果直达省、市、县、镇四级。打造财政数据应用全景,开发“一处一屏”等,在规范资金管理、强化财会监督、提升管理效率和支撑财政决策等方面取得新实效。

  五是全力防范化解财政领域风险。积极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制订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相关文件。出台进一步加强专项债券使用管理制度文件,落实项目闲置资金超期调整、地市额度调整收回机制。全省政府债务风险保持总体安全可控,隐性债务继续保持“零增长”。稳妥有序加强基层“三保”保障。省对市县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及债务转贷支出超七成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实施省对市县预算安排审核机制。运用“数字财政”系统对“三保”项目进行跟踪。扎实有力推进财会监督。构建“1+5”财会监督体系,推动建立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聚焦财经纪律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持续开展注册会计师行业和代理记账行业专项整治工作。

  六是全力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相关工作得到中央第七指导组、省委主题教育办、省委第九巡回指导组充分肯定并多次作经验交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坚持以严的基调正风肃纪。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图片

  《广东财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请问为了实现广东财政事业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省财政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创新?

  戴运龙厅长:一是强化财政收支统筹管理。面对多重减收因素叠加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大力盘活政府资源资产,积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补助和新增债券额度,广开财源筹集财力。为稳住经济大盘作出了应有贡献。

  二是持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从2018年连续实施的多轮预算管理改革一脉相承,始终遵循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始终对标中央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要求,始终坚持预算管理“放管服”改革的大方向,始终朝着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标不断深化拓展,推动我省现代预算制度的总体框架基本建成。

  三是健全差异化转移支付制度体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嘱咐,围绕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部署,我们建立了“强核心、促均衡、补短板”的差异化转移支付制度体系,统筹兼顾了保基本和促发展等多重目标,在政策覆盖范围、上级补助比例、全省“一盘棋”管理深度格局等方面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夯实了财政体制基础。

  四是全力推动数字财政建设。2019年起以“最高站位、最优方案、最强保障”推进数字财政建设,于2021年5月在全省全面上线,得到财政部“在财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度评价。数字财政有效缩小了区域间、层级间财政管理差距,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还通过全方位支撑预算管理改革、全流程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为推动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落地落实提供了技术保障。

  五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财政干部队伍。坚定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开展人才高地建设,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构建了科学高效的财政机构体制,建立了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有效模式,打造了财政干部系统化专业化培训体系,形成了激励担当的有效机制,造就了人才涌动、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源源不断地造就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财政干部,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人才支撑。

图片

  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积极推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广东财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请您结合我省当前财政经济形势,谈谈2024年广东财政工作总体要求。

  戴运龙厅长:从财政收入看,随着国家和省出台的系列稳经济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我省经济将保持回升向好态势,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面临经济恢复基础还不稳固、房地产市场预期尚未稳定、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继续实施、政府资源资产盘活空间缩小等制约,预计财政收入增量有限。从财政支出看,为充分体现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需要保持适当支出强度,“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进入建设关键期,补齐民生短板等都需要继续加强保障。此外,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有待加强、资金使用效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等,全省财政部门要高度关注。

  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总体要求是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着重把握以下两方面:

  适度加力方面,主要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专项债、税费优惠、财政补助、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积极落实税费支持政策,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确保“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海洋强省建设、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重点支出保障到位,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加大对市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提质增效方面,主要是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坚持“先定事项再议经费、先有项目后有预算、先有预算再有执行、没有预算不得支出”,更好发挥财政政策效能。落实落细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更大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有保有压有调整。切实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努力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深入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持续扩大“补改投”改革试点范围。严肃财经纪律,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代理记账行业日常管理和财会监督专项行动的有机融合。

图片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体现财政担当

  《广东财政》:请您谈谈广东财政今年如何继续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力支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戴运龙厅长:全省财政部门将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强财政资金资源统筹、保持适当的支出强度,不断强化重大战略任务保障,从以下十个方面发力:

  一是着力支持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推动财税优惠政策扎实落地。持续落实横琴、前海、南沙、河套重大平台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稳步推进横琴“分线管理”相关税收政策落地实施,充分发挥政策效应。推动横琴中央财政补助政策尽快落地,健全完善省级横琴、南沙专项补助政策,用足用好财政部单列安排南沙新增债券100亿元,支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支持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水平。支持粤港澳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广东制造业优势与港澳现代服务业优势融合发展,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大力支持建立综合评价激励机制,打好“五外联动”政策组合拳,推进口岸通关模式创新及通关便利化改革,以全面扩大开放推动稳外贸、稳外资。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支持深圳探索创新财政政策体系与管理体制,推动财政管理先行示范。落实省财政直接联系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财政管理体制,构建适应合作区加快发展和长远发展的财政管理体制。

  二是着力支持制造强省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支持“当家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引进落地建设,促进产业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支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及高水平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等。综合运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风险补偿、政策性基金等方式,探索研究在支持产业发展领域“补改投”,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制造业,加快打造广东制造新支柱。加大产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各地积极引进建设产业带动性强、技术水平先进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全面落实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持续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意识。支持提升企业竞争力。大力推动小微工业企业上规模发展,打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力军”。实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贷款贴息,培育更多细分领域“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支持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及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

  三是着力支持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支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三所学校”办学条件和提升县域高中质量,补齐基础教育短板促进区域发展均衡。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服务制造业当家,继续实施高等教育“冲补强”计划,聚焦支持打造一批高水平优势特色专业,扎实做好教育强省财政保障工作。支持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健全完善基础研究投入长期稳定支持机制,确保1/3以上的省级科技专项资金用于基础研究领域,推动实施新一轮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集中财政资源助力工业软件、集成电路、显示制造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扎实推进人才强省建设。坚持引育并举,支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建设“五大工程”,清单式引进、培育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是着力支持“百千万工程”。坚持“头号工程,头等保障”,整合设立重点任务保障专项资金,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加快农村公路攻坚项目建设工作,服务支撑乡村振兴,为“百千万工程”提供交通先行保障。支持强县连镇带村。聚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种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机械化,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补改投”,大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帮助富民兴村。着力支持提升镇村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补上镇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房风貌管控等短板弱项。推动完善财政体制机制。加快推进财政省直管县(市)制度落地,持续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动财政资源要素直达县域基层,推动增加县一级可支配财力,促进扩权强县接得住、管得好;实施差异化财政支持政策,多措并举、多头并进激活城乡区域协调的内生动力。

  五是着力支持海洋强省建设。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建设。聚焦支持海洋牧场建设关键环节,设立现代化海洋牧场专项资金,综合运用海域使用金减免、贷款贴息、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性信贷担保等系列政策,引导带动更多资源投入,降低海洋牧场经营主体成本,构建海洋牧场发展长效动力机制。支持加速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分年度对符合条件的省管海域全容量并网项目予以投资补贴,支持海上风电有序开发和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继续支持海上风电等海洋六大产业创新发展,支持推进涉海基础数据调查,夯实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基础。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创建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积极修复受损海岸线和滨海湿地生态。

  六是着力支持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要形成资金统筹合力。管好用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重点任务保障专项资金,加快资金执行进度及项目实施进度,强化市县资金保障,统筹支持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县镇村绿化、油茶营造等核心任务如期完成,发挥资金实效。强化项目储备,推动矿山修复、绿美示范点、油茶产业等领域重大项目高质量实施。拓宽资金渠道。结合工作实际在EOD模式、“金融+”、产权激励及资源利用政策等方向加大探索挖掘力度,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逐步拓宽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的途径,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推动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

  七是着力支持文化强省建设。支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方面,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推进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及文艺人才扶持计划,引导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政策协同配合方面,进一步厘清省级与市县、政府与市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边界和关系,保障文化领域重点支出,促进财政资金提质增效。推进体育强省建设方面,支持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群众体育组织等,促进体育部门所属大型体育场馆实现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体育设施利用率,全力保障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

  八是着力支持民生社会事业。要支持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落实就业创业政策性补贴及服务补助,支持建设一批“就业驿站”、标准化零工市场,帮助重点人群实现就业,高质量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打造高水平技工院校和优质专业,强化全省技能人才支撑。支持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持续完善社会保险政策,稳步提高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待遇,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缩小城乡社会救助差距,支持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培训、优抚对象抚恤和医疗保障等工作。逐步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支持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促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支持健康广东建设。支持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扎实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创建国家医学(医疗)中心,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强化药品质量安全监管。

  九是着力支持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支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涉案财物集中管理改革,常态化保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切实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取得新成效。健全财政应急保障机制。集中力量防范化解公共安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领域风险,支持提升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能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稳妥处理潜在的风险隐患,加强财政运行监测。

  十是着力推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巩固两轮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成果,以夯实基层、基础、基本为重点,加强财政保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不断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落实保障农村社区“两委”干部补贴,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围绕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助力提升“头雁”工程质量,推动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夯实“百千万工程”组织保障。围绕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做好支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更多力量参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图片

  狠抓财政管理改革,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广东财政》:当前经济财政形势严峻复杂、收支矛盾突出,对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能力水平提出了迫切要求。您认为如何通过财政管理改革,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政策实施效能?

  戴运龙厅长:要想履行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赋予的职责使命,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财政管理只能加强、不能放松。

  第一,习惯过紧日子。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要旗帜鲜明,增强过紧日子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融入到财政管理日常工作当中,把紧的压力传导到部门和单位,真正做到落实、落细、落具体。

  第二,筑牢兜实基层“三保”。“三保”是财政部门的重要政治任务、基本财政职能和根本红线底线。坚持“三保”最优先顺序,密切关注“三保”落实情况,始终将基层“三保”摆在财政工作的最优先位置。全面实施财政省直管县制度后,继续压实市级对直管县的指导、监督和帮扶责任。

  第三,持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着重建立健全财源培育机制。加快培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税源结构,积极争取中央扩大我省税收管理权限,加快地方税体系建设等。持续巩固提升年初预算到位率。更加注重项目质量和成熟度,确保预算一经批准即可支出执行。深化财政资金“补改投”改革。按照重在基层的原则,稳步扩大“补改投”改革试点资金范围。有条件的地区,要选取本级资金项目开展试点,积极探索可行的路径和模式。强化财政资金分配的激励导向。坚持“谁能打粮食支持谁”,不搞简单的因素法分配、撒“胡椒面”和搞平均主义,具备条件的还要实行竞争性分配,让真正谋事干事的地方得益。

  第四,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债务问题的背后是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问题,发展是基础,安全是底线,对财政部门来讲,促发展和保安全都是职责所在。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

  第五,进一步加大财会监督力度。财会监督是党中央赋予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要围绕落实好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瞪大眼睛找问题、理直气壮抓监督,切实把财会监督磨成利剑。一是完善财会监督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统筹指挥调度,发挥大数据监督力量、专业机构力量,建强监督队伍。二是加大重点领域监督力度。继续组织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在“开源节流”“加力提效”“风险防范”等方面强化财会监督职能和支撑作用。三是加强会计管理和行业监管。四是狠抓财政法治建设,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财政工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财政法治宣传教育,强化法制审核监督。

  第六,数据赋能,深入推进数字财政建设应用。坚定改革方向,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沿着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一平台、两基地、三体系、四目标”推进。一方面,以“整体规划”引领系统建设走深走实。进一步把准全国预算一体化建设、广东数字政府建设2.0版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按照整体性治理的思路,强化“统规、统建、统管”理念,进一步优化系统框架、升级规范标准、贯通纵横数据,推动“线上财政厅局”建设取得实效。另一方面,要以“数据应用”为财政管理赋能增效。做好数据驱动,全面加快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数据质量。做好数据赋能,为业务管理提供多维度数据统计分析支撑,助力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财政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图片

  把牢政治机关定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广东财政工作

  《广东财政》: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化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广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您认为广东财政部门如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戴运龙厅长:我们要把牢政治机关定位,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财政一切工作,从严管党治党,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为财政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一是持续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巩固拓展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落实好“第一议题”“五学联动”“联学共建”机制,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等。开展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升行动,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抓落实的制度机制,聚焦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和省委“1310”具体部署,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财政部门一贯到底、见到实效,把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转化为为党尽责的实际行动。

  二是持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格落实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细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规定任务安排,抓好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健全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深入开展“四强”党支部创建、“先锋杯”创新大赛等活动,实施“三会一课”提质增效行动,推进党建与财政业务深度融合、互促共进,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和资产评估行业党建工作,落实各地财政部门党组领导责任,织密组织体系,推动“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以高质量党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坚决扛起意识形态政治责任,抓紧抓实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财政杂志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加强论坛活动监督,用好融媒体广泛宣传财政服务保障省委重点工作的亮点成效,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

  三是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永远在路上的坚定执着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巩固提升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定不移纠“四风”树新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深挖“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坚定不移抓好纪律教育,扎实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运用好财政系统违法违纪案例抓好警示教育,继续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坚定不移打好反腐败攻坚战持久战,聚焦政策制定、行政审批、资金安排、监督执法等重要岗位持续加强监督管理,加大问题线索查处力度。完善厅党组与驻厅纪检监察组定期会商、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主动接受监督,大力支持驻厅纪检监察组履职尽责。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和财政内控机制,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施治。

  四是持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财政干部人才队伍。深入贯彻全省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新一轮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行动计划,加强统筹谋划,全省“一盘棋”推进财政干部系统化培养、专业化锻造、数字化赋能、一体化提升。把握机构改革机遇,优化财政机构职责配备,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中层干部,多渠道广纳英才,优化队伍结构。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建好用好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库,深入推动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挂职任职、服务“百千万工程”,强化在重大任务、重要岗位和重点工作中的实践磨砺。优化工作室、人才库、数财实训、财会监督等人才培养机制,持续推广应用“财学”“财智”平台。着力加强干部考核激励,健全综合考核体系,完善绩效管理机制,加强党员干部日常监督,抓好干部“八小时外”管理。强化正向激励,宣传树立财政系统先进典型,弘扬财政系统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激励干部竞标争先、担当作为。

图片链接: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 图片链接:广东省财政厅网上服务窗口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交通指引 | 版权声明 | 网址域名 | 浏览建议 | 隐私保护 | 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6 www.gd.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广东省财政厅 技术支持: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407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407号 粤ICP备20008773号
网站标识码4400000038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联系电话:020-83170170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网站官方微信
"广东财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