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上大学!广东财政第一大支出投在这|船说财政①“市市有高校”
教育是国之大计,是我省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近年来,省财政投入超过150亿元支持本科、高职院校扩学位,实现本科、高职院校全省地市全覆盖,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6年的35.1%提高到2020年的53.41%,基本实现我省高等教育普及化。
今天,《船说广东》年度特别策划《船说财政》第一期就来聊聊“市市有高校”。我们来到广东海洋大学全新的阳江校区,去年9月,这里已经实现了建成投入使用,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学生。
“坐公交车就能回家,很方便。我们阳江成立第一所本科院校,本地人都觉得很自豪,终于有属于自己的一所高等院校,我相信它在未来会有很大的意义。”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大一学生张航说:“我们能享受到很优质的教学资源,师资很强、设备很新,图书馆也很大,完全不用担心抢不到位置。然后因为我们是首届新生,所以可以有很强的自主性,比如可以设立自己想创造的社团,参与制定社团规则,从而很好地锻炼自己。”
省财政投入超70亿支持粤东粤西粤北新建高校(校区)建设开办
为了加快补齐粤东粤西粤北高等教育发展短板,省财政投入超70亿元,粤东粤西粤北新建高校(校区)建设开办,它们已经全部在去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也让广东正式实现了所有地级以上市、本科高校(校区)和高职院校全覆盖。
其中,省级财政给予阳江、汕尾、揭阳等3所新建本科高校每所补助5亿元,还对阳江、清远、揭阳、汕尾这4地的4所新建本科高校,落实每校3亿元“开办费”,支持其高水平起步、高质量发展。
“政府和学校都非常支持,我觉得来这里干事业很开心。”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老师罗东辉是第一批阳江市高层次引进人才。他介绍,食品科学与工程是海大的优势学科,该院具有本科、硕士和博士点。
“自从新校区成立后,我们和当地企业的科研产业合作也在进一步深入过程中,他们都觉得很振奋,有这么一所高水平大学和很多高层次人才在身边,就近就能找到技术服务的团队。对于地方发展来说,大学能够带来信息流、技术流等各种资源在这里进一步聚集,也会创造很多好的机会。”罗东辉说。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是由华南理工大学对口帮扶。我省强化对口帮扶,由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大学、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新建高校(校区)进行帮扶援建,推动受帮扶高校(校区)加快建设、稳妥起步、高质量发展。
华工帮扶队队长、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永强介绍:“帮扶共建是一种创新模式,我们依托华工和海洋大学的优势,对接阳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来筹建专业,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对我们也是新的尝试,探索如何共赢。”经过充分论证,目前阳江校区设立材料与能源学院、机械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5个学院,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7个专业。
“十四五”省财政安排超300亿支持新一轮高等教育“冲补强”计划
不仅在阳江,河源等地的本科高校(校区)也已相继建成招生。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大一学生曾旭昊、柯诗韵去年刚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曾旭昊说:“我选择来这里的原因是我家就在旁边,往返学校只要20分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么好的高等教育资源,很开心。”而他的同学柯诗韵来自湛江,“我觉得这里环境非常棒,很适合学习;师资也很好,我选择的新闻学专业也是自己很喜欢的。”她说。
“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是我省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方,本科高校入驻河源,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均衡;同时还可以增加如校企合作等一些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该校老师秦素菡说。
不仅是本科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同样为学子们打开成才的大门。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产业生力军,推动我省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梅州职业技术学院,2021级新生丘跃济说:“学校很漂亮,我们的师资也非常棒。我所就读的畜牧兽医专业当地比较需要,但目前缺少这类人才。学成后我计划留下来,为自己家乡经济发展作贡献。”
该校老师罗海兵表示:“学生们能够在家门口上大学,能有效减轻他们家庭的经济负担,减少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情况,巩固我们脱贫攻坚的成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成立,补齐了梅州高等职业教育的短板,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对我们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
数据显示,广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持续居全国前列。“十四五”期间省财政还将安排超300亿元,支持实施新一轮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强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