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图片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图片新闻

财政支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2024年08月01日 来源:财政部

W020240731720190352482.jpg

  2024年7月31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综合司司长林泽昌、预算司司长王建凡、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财政支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现将文字实录摘录如下:

  一、情况介绍阶段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到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财政部综合司司长林泽昌先生,预算司司长王建凡先生,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先生。

  首先,请王东伟先生介绍情况。

  王东伟: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介绍财政支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首先,我代表财政部,对大家长期以来对财政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近年来,财政部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持续优化财政政策供给,加强战略任务资金保障,强化财税制度支撑,深化国际财金合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这里,我向各位朋友介绍以下四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我们加强和改进财政宏观调控,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运用赤字、专项债券、财政补助、贴息、税收等多种政策工具,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一方面,优化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助力经营主体轻装上阵,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今年进一步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合理审慎确定赤字率,积极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国债等工具,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支撑。党的二十大以来,累计新增安排专项债券11.35万亿元,支持补短板、惠民生领域建设项目9万个左右,带动扩大社会有效投资。去年我们增发1万亿元国债,绝大部分项目都已开工建设;今年安排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着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以及支持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产业等政策协同配合,更好释放政策效能。

  第二,我们注重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加大对科技、教育、农业农村、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投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更浓。认真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小钱小气、大钱大方”,把更多的财政资金资源用于促发展、保民生。今年的预算安排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卫生健康这四个领域的财政支出位列前四,合计占比近50%;财政还大力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稳步上升至世界第10位。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比2017年提高了73.3%,城市低保平均标准提高了45.4%;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1亿人,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我国经济发展的“含绿量”持续提升,过去十年,我们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十三五”以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28.6%;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累计上升了21.6个百分点,可以说,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了。

  第三,我们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努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活力。预算制度改革全面深化,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升;税收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优化完善,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环境税等改革持续推进,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和经济转型升级。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不断优化,转移支付体系更加健全,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2022-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约30万亿元,有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我们坚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目前,我国关税总水平为7.3%,低于9.8%的入世承诺。对约1000项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与32个国家或地区相互实施优惠的协定税率,既让人民群众享受全球优质产品,也同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机遇。在海南实施“零关税”、离岛购物免税等政策,积极打造开放高地。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深度参与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下一步,财政部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要求,不断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升财政治理效能,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更多财政贡献。

  我就介绍这些。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二、媒体提问阶段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我们看到近期推进消费税改革、地方税体系建设这些话题受到广泛讨论,财政部在完善上述税收制度方面,下一步有哪些具体安排?谢谢。

  王东伟:谢谢您的提问。我也关注到,很多新闻媒体对消费税改革、地方税体系建设作了比较深度的报道,不少专家学者也发表了意见建议,有些建议非常具有建设性。

  1994年分税制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财税体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现行地方税体系,在保障地方政府财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行地方税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结构不尽合理、税权配置不够健全等问题逐步凸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你提出的问题,我简要介绍三点:

  第一,拓展地方税源。在现行规模较大的几个税种中,消费税全部归属中央,主要在生产和进口环节征收。下一步,我们将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统筹考虑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税收征管能力等因素,分品目、分步骤稳妥实施,拓展地方收入来源,引导地方改善消费环境。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改革环境保护税,将挥发性有机物纳入征收范围。

  第二,适当扩大地方税权。近年来,在环境保护税法、资源税法、耕地占用税法等地方税立法中,已赋予省级地方确定具体适用税率、税收减免等管理权限。今后,在中央统一立法和税种开征权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在地方税税制要素确定,以及具体实施上赋予地方更大自主权。

  第三,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主要归属地方,是地方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考虑将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对于收费公路问题,我们将按照“受益者付费”原则,优化相关政策。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定》部署任务,深化论证具体改革方案,成熟一项、推出一项。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今年以来我国极端天气频发,多地遭遇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部分省份受灾情况严重,请问财政部支持地方在减灾救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考虑?谢谢。

  符金陵:谢谢您的提问。正如这位记者提到的,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已经出现了23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一些地方还反复遭受强降雨冲击。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建机制、强保障、重效率”这三个方面下功夫,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于建机制,财政部与应急管理、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密切联动,建立了三项稳定、高效的工作机制,包括灾情信息共享机制、中央财政救灾资金快速核拨机制,以及分级负责的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各部门时刻关注各地自然灾害灾情发生、发展和变化情况,加强灾情通报和预研、预见、预判,做好应对准备;一旦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财政部即刻通过救灾资金快速核拨机制下拨资金,支持地方迅速组织抢险救援,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灾情过后则抓紧支持恢复重建,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生产生活秩序。

  关于强保障,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已经向地方下拨了救灾资金115亿元,提供了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相关资金包括用于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抢险救援的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用于恢复农业生产的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用于修复水毁水利工程设施的水利救灾资金,以及公路应急抢通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2023年还增发1万亿元国债,专项用于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今年各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关于重效率,今年以来,财政部已6次启动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快速核拨机制,湖南岳阳洞庭湖决堤、四川雅安山洪泥石流爆发、陕西商洛暴雨山洪导致公路桥梁垮塌等灾害发生后,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在24小时内下达,为受灾群众有地方住、有热饭吃、有干净水喝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财政部切实把救灾资金当做老百姓的“救命钱”,始终严格监管,一经发现违规问题坚决严肃查处。

  当前我国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叠加台风进入活跃期,防汛形势将更加严峻复杂。下一步,财政部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7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始终绷紧防汛抗洪这根弦,继续加强与有关部门密切联动,紧密跟踪灾情发展变化,及时下拨救灾资金,坚决打赢防汛抗洪救灾这场硬仗。谢谢。

  香港南华早报记者:很多专家认为上半年的财政政策是偏紧的,仍有较多发挥空间,在二季度经济增长不及预期的情况下,下半年财政如何发力?是否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或者扩张性财政政策?谢谢。

  林泽昌:谢谢您的提问。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有关的安排在两会后已经公布。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靠前发力抓好落实,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这里,给大家报几个数字:上半年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7万亿元;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下达8.99万亿元,占年初预算的88.1%;去年1万亿元增发国债已全部下达地方,基本都已落实到项目上;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截至7月26日,已发行1.9万亿元,将更多新基建、新产业等领域纳入专项债投向范围,专项债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使用效益好的地区倾斜;今年还安排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截至7月24日已发行4180亿元。同时,我们认真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努力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的成效。

  随着包括财政政策在内各项宏观政策的落实见效,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激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产业向“新”向“绿”转型态势更加明显,高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0.6%和10%,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昨天刚刚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加大政策实施力度,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具体工作:

  一是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根据需要和项目准备情况,及时发行并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积极支持“两重”实施。指导地方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加快增发国债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使用进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二是加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目前已经印发通知,将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推动“两新”工作。我们将积极与有关部门一道,扎实把这项工作做好。

  三是持续强化基本民生保障。落实好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等领域的财税政策,加强财政资金保障,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四是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严格依法依规组织收入,不收“过头税费”。严控非刚性非重点支出,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强化各级政府责任,确保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CNBC记者:请问三中全会精神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关系有何改变?主要在哪些方面体现?谢谢。 

  王建凡:谢谢您的提问。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是政府间权责划分的基本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调整完善,财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多点突破、成效显著。基本完成了主要领域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适时调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逐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深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的调整,在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以及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改革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在收入划分方面,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

  在转移支付方面,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这里的清理规范重点聚焦在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这和改革目标中提到的要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是相对应的。

  在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方面,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中央财政事权原则上通过中央本级安排支出,减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财政事权。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确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权的,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安排资金。

  财政部将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着力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坚持不懈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任务落实,更好调动两个积极性。谢谢。

  中国财经报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请问下一步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哪些方面发力来落实这些部署,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谢谢。

  王东伟: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很重要,同时也是个很大的问题。总的考虑是,落实好支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一系列财税政策,这里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五个方面:

  着力“强基础、攻关键”,支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我们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优先予以保障。2024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预算安排达到3708亿元,增长10%。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投入力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支持布局一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全力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和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发展。

  着力“拓渠道、强赋能”,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促进“数实融合”。这里我重点介绍两项改革试点,第一项是从2023年起,用三年时间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分三批将90个城市纳入试点范围,目前已经有66个城市进行了试点。第二项是安排180亿元,分三批支持60个城市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着力“畅流通、促消费”,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前期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支持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最近又安排了3000亿元左右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力落实党中央这项决策部署,增强地方促消费能力,拓展消费新业态新场景。同时,支持健全商贸流通网络布局,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设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今年预算安排75亿元,推动回收循环利用。大力支持外经贸提质增效,累计安排超过110亿元,支持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医药等重点外向型产业实施一批示范项目。

  着力“补短板、增效能”,强化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用好增发国债、专项债券、车购税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工具,推动基础设施提质增效。自2022年起,我们支持启动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试点,累计安排约180亿元支持25个关键节点城市,今年将再支持一批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还将支持对重要高速公路等实施数字化改造,提升承载能力、通行效率和安全水平。同时,积极支持全国200个左右县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公共充换电设施短板,促进新能源汽车在农村的消费。

  着力“解难点、通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支持解决产业链、供应链中遇到的“卡脖子”问题,组合实施多种政策工具,支持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工业软件、基础软件等重点产业链发展,支持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请问在新一轮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中,中央财政有哪些新举措?

  符金陵:谢谢您的提问。这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社会各界,特别是老百姓热切盼望和期待的一个好政策。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就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作出全面部署。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就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进行部署。财政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研究提出了“一揽子”政策措施,明确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进一步提升地方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能力,这方面的工作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

  一是聚焦更大力度提振投资消费信心。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换新的支持力度。比如,汽车报废更新方面,对报废符合条件的乘用车,并购买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的,将补贴标准由原来的每辆1万元和7000元,分别提高至每辆2万元和1.5万元,增加了一倍;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方面,对报废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并更新购置了同种类机具,在现行补贴标准基础上,按不超过50%提高报废补贴标准;贷款贴息方面,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比例从每年中央财政补1个百分点,提高到每年补1.5个百分点,进一步降低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

  二是聚焦更大范围满足投资消费需求。将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纳入设备更新支持范围。将个人消费者乘用车置换更新,家电产品和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旧房装修、厨卫改造、居家适老化改造的物品材料购置等,纳入到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范围,更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三是聚焦更好支持增强地方促消费能力。对汽车报废更新、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家电以旧换新等领域补贴资金,按照总体9:1的比例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担,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中央财政承担比例分别为85%、90%、95%,大幅减轻地方支出压力。同时,赋予地方更大自主权,除中央已明确标准的支持品类外,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其他品类消费品以旧换新。具体支持品种和标准,由地方自主确定,更好释放消费潜力。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请问在当前财政收支运行情况下,地方政府如何确保必要的支出强度。财政部对此将采取什么措施,以增强地方财力保障?谢谢。

  王建凡:谢谢您的提问。1-6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近6.6万亿元,同比增长0.9%。上半年增长幅度小一些,主要有几个因素。一是去年中小微企业缓税,抬高了基数。二是部分能源矿产类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实现是有影响的。三是去年年中出台的提高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政策,今年有翘尾减收影响。另外,大家很关注的土地出让收入,上半年实现1.53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是下降的,但降幅在收窄。总体看,1-6月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呈逐月回升态势。1-6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8万亿元。从监测情况看,基层“三保”支出是有保障的,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农林水等重点支出都得到了较好保障。

  与此同时,2024年预算报告大家也看到了,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是10.2万亿元,截至6月底,已下达了8.99万亿元,下达比例是88.1%。

  刚才几个数据对比来看,上半年中央下达转移支付8.99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8万亿元,从财力端和支出端来看,财力是能覆盖支出的。

  总的来看,地方财政运行总体平稳。下一步,财政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预算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谢谢。

  总台央广网记者:我的问题和民生保障相关。大家非常关注,近年来我国对社会民生保障投入非常大,部长开场中也提到多个领域的保障支出很靠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对民生保障作了最新部署,财政部门在推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就业、医疗保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考虑和布局?谢谢。 

  林泽昌:谢谢您的提问。社会保障关系群众的幸福冷暖和社会公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盯老百姓关心的事,优先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2023年,全国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卫生健康支出6.23万亿元,占当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2.7%。养老金水平稳步提高,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640元,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社会救助政策更加精准,城市和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786元和621元。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就业大局基本稳定。健全生育支持政策,组织开展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总的来看,财政资金安排的“民生含量”不断增加,人民生活“安全网”越织越密、越兜越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民生保障作出新的部署,财政部门将按照中央要求,加大投入,完善机制,与相关部门一道,把老百姓关心的事一件件办好。

  在“老有所养”上,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支持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保障好特殊困难群体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在“病有所医”上,健全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支持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顶层设计。

  在“劳有所得”上,加强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在“幼有所育”上,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财政部此前提到要加强财政跟金融的协同配合,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请问在支持小微企业、三农、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财政部有哪些举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谢谢。

  王东伟:这些年,我们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非常注重与货币、产业等其他方面政策的协调配合。统筹用好财政贴息、奖补、政策性融资担保、政策性金融等工具,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引导金融资源、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化产业、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良性循环。

  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几点:

  第一,加力支持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提质增效。2023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到1400亿元,其中接近80%都是财政补贴。今年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可能会达到1600亿元。农业保险政策覆盖了粮、棉、糖等16类大宗农产品,以及超过500种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为超过1.6亿户次农户提供了约4.5万亿元的风险保障。今年,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预算是562亿元,其中193亿元用于在全国全面实施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下半年还会有序扩大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的覆盖范围,支持巩固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保供。

  第二,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我们刚刚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的专项担保计划,通过加大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风险分担和补偿力度,推动银行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将单户企业的担保金额上限由原来的10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

  第三,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目前,中央层面通过大基金,比如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这些政府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有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为例,这个基金的规模是357亿元,累计投资了42个子基金,帮助已投项目新增股权融资超过4800亿元,投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1200多家,金额占比达到了70%以上。下一步,我们将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撬动作用,支持加快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第四,深入实施财政贴息政策。这也是实施设备更新的一项重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贷款的本金每年贴息1.5个百分点,贴息期两年,中央财政投入200亿元,“真金白银”支持经营主体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预计可以带动相关的贷款规模6600多亿元。积极、稳妥、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贴息试点,引导金融资源、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到农业领域。

  最后一点,加强农业信贷担保服务。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农业信贷担保项目110万个,在保余额达到3950亿元。下一步,我们还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突出做好对粮食、大豆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信贷担保服务保障。

  这个问题就回答这些,谢谢。

  邢慧娜: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几位发布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再见。

图片链接: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 图片链接:广东省财政厅网上服务窗口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交通指引 | 版权声明 | 网址域名 | 浏览建议 | 隐私保护 | 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6 www.gd.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广东省财政厅 技术支持: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407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407号 粤ICP备20008773号
网站标识码4400000038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联系电话:020-83170170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网站官方微信
"广东财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