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加法”显温度 税费“减法”见力度 透视财政收支数据的变化:增减之间有深意
一边是“加法”——财政支出规模扩大2万亿元以上;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就业、教育、卫生等支出增加。
一边是“减法”——中央部门支出下降2.1%;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
翻阅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一项项收与支的安排,一个个数据的变化,增与减之间,传递出温暖人心的民生关怀,透露出经济发展的重要信息。
民生福祉“加法”显温度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财政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
预算报告中,民生支出的比重占了“大头”。其中,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占比分别达15.5%、14%,为最高比重。
和去年相比,今年民生支出的增加也清晰可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17.58亿元、增加51.68亿元;解决“入园难”,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30亿元、增加30亿元;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84元;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10元……
除了基本民生之外,“十四五”重点项目、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区域重大战略、乡村振兴等也是财力保障的重点。预算报告中,相关投入的“加法”也比比皆是。例如,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按照只增不减的原则安排1650亿元、增加84.76亿元;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增加300亿元。
“从预算报告的各项支出看,重点指向经济社会稳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防范化解风险等方面。”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说,近年来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向民生领域倾斜,这有利于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对教育、就业等领域的投入也有利于提高未来消费倾向,解决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
今年财政加大向基层倾斜力度。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与此同时,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
“财力下沉将有效弥补减税降费带来的减收增支压力,保障基层稳健运行,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说。
“在支出结构上突出民生优先,在转移支付上体现基层为要。”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龙晓华说,今年湘西州将“三保”支出放在财政支出的优先顺序,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非刚性支出。同时,继续加大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向县市基层倾斜,提升资金拨付效率,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
政府支出和税费“减法”有力度
今年报告中,“减”税费力度为历年最大。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在去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将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比去年翻了一番多。其中仅增值税留抵退税一项,就将直接为市场主体提供现金流约1.5万亿元。
收入端,是税费的减法。支出端,是政府支出的减法。
根据预算报告,2022年中央部门支出下降2.1%,地方各级政府也要从严从紧。
“一定要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更好节用裕民。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严控一般性支出。
“中央部门支出连续三年负增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生福利支出持续增加,党政机关特别是中央机关带头厉行节约,把钱省下来用于支持民生和市场主体。”罗志恒说。
有保有压 把钱花在刀刃上
虽然可用财力明显增加,但预算报告也指出,总体来看,2022年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有保有压、突出重点。
要做好“加法”和“减法”,把钱花在刀刃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关键。
“要处理好‘扩支’与‘增效’之间的关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分析称,扩大支出不是所有的支出都同步增加,财政支出结构同样有增有减、有保有压。突出财政支出的重点,主要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对长远发展有益的方面。与此同时,要实施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要求落实到每一分钱上,推动绩效管理向纵深发展。
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看来,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管理及支出绩效的评估,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通过良好、科学的财政支出体制减轻减税降费带来的财政资金压力,助力财政可持续性发展。
“处理好‘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的关系。”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财政厅厅长石建辉说,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什么,财政就全力以赴保障什么。多从人民群众需求和利益出发制定政策、安排资金,多做“雪中送炭”实事,不务“锦上添花”虚功,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在老百姓的心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