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农业综合开发专题 > 开拓与创新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农业综合开发专题 > 开拓与创新

创新推进模式 突出“四个融合” 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试点

2017年07月17日 来源:农发办

右1.jpg

  为探索经济新常态下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特色和优势,更好服务和推进“三农”工作大局,根据国家农发办的部署,2016年我省主动作为,认真谋划,积极开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试点工作,实施创新驱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立足特色优势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创新推进模式,认真谋划试点

  一是科学制定试点方案。根据国家农发办项目申报要求,我省即组织对市县进行调查摸底,并征集试点申报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省试点方案。方案明确:要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两类项目,促进各环节有机融合。对项目申报条件也作了明晰,要求项目必须已纳入区域规划并能形成一体化格局,必须实施土地流转,必须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优先支持与发改等其他部门同期规划对接的项目等。

  二是组织辅导到位。为确保创新试点项目符合国家农发办和我省政策要求,在市县编制项目规划和方案阶段,我省还组织对有申报意向的市县进行集中辅导和分片辅导,及早介入项目前期准备,指导编制项目规划,确保市县申报项目符合政策要求,避免出现拼凑项目,影响资金效益,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是加强统筹整合。为实现资金集中投入,我省要求县级政府作为项目申报和协调实施单位,抓好工作统筹,协调县域内其他涉农资金投入创新试点项目。省农发办主动与农业、水利、林业、供销等农口部门协调,争取农口部门掌握的农综开发项目资金及相关专项资金统筹投入创新试点项目。省农发办还与省发改委对接,争取创新试点项目与发改部门规划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对接,在资金和项目规划上实现协同推进。通过上述措施,将分散在多个农口部门之间的涉农资金实现“各做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有效整合,对创新试点项目进行共同发力、协同推进。

  二、突出“四个融合”,扎实开展创新试点

  经组织专家评审筛选,韶关市翁源县高标准农田创新试点项目成为我省首个立项的创新试点项目,已于2016年年底批复立项。翁源县地处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结合部,农业以蚕桑、粮食等为支柱产业,是全国的蚕桑生产基地县,农业产业基础较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具备实施高标准农田创新试点项目基础条件。翁源县拟建设以蚕桑和粮食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来开展创新试点项目,项目总投资8104万元,其中财政投资5000万元。项目区规划总面积5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9万亩,共包括2个高标准农田建设子项目和6个产业化发展子项目,建设期2年。按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补齐产业链短板的要求,规划建设蚕桑产业种养示范区、蚕桑产业加工区、粮食产业种植示范区、粮食产业加工区和种桑治理重金属污染示范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样板区、优势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重点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打造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新亮点。

  在推进该项目的规划设计和落地建设中,我们坚持突出“四个融合”,集中体现高标准农田与产业化发展一体化、集成式建设格局,着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特色和优势。

  一是两类项目融合。该项目统筹规划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化发展两类项目,将两类项目相融合,发展蚕桑、粮食等优势特色产业。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重点完善水源工程、灌排渠系工程和机耕道路,加强优质粮食、桑叶种植基地基础设施;产业化发展项目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发展蚕桑、大米的种养、加工等,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和交易能力。在产业化上,突出蚕桑和粮食项目融合发展。该项目将建设3000吨蚕沙有机质肥循环利用项目和种桑治理重金属污染示范区,利用蚕沙有机质肥改善粮食种植基地的土壤质量,利用种桑吸附土壤重金属,治理土壤污染、提高土壤肥力、作物产量和品质,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二是三次产业融合。项目按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重点开展种桑养蚕,蚕种繁育,茧丝加工,茧丝绸交易展示,蚕沙有机肥加工,种植水稻,粮食加工,休闲观光等,规划项目涵盖了一二三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多种资金融合。以项目为平台,融合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项目资金、农发切块内项目和部门项目资金、农发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同时,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资金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县级政府统筹协调,引导财政涉农资金优先向项目区集中使用。翁源项目已确定其高标准农田建设子项目部分资金从省国土厅掌握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解决,同时确定整合环保部门资金42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资金500万元,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项目资金85万元,合计1005万元共同投入项目区建设。

  四是产业与科技融合。该项目从家蚕优质品种的引进与繁育,从合作社与北京大学东莞研究院合作开展的水流式地面控温饲养小蚕的新技术,从蚕沙回收堆沤成肥的农业生态循环利用,再到茧丝加工引进的全自动智能缫丝机等子项目,引进和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管控流程,实现了将产业科技导入整个园区和各相关子项目的建设、以及今后的生产运营中,使项目具有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含量提升、科技引领发展等特点。

  三、体现三种效益,实现示范引领作用

  根据项目规划,项目建成后,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将取得显著效益。

  一是经济效益突出。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当地蚕桑和粮食产业:一方面通过改良蚕桑品种,将亩桑产茧量提高20%以上,改进收烘缫丝工艺,将茧丝质量由每吨产值30-4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以上,增幅超过25%;另一方面,通过加大粮食储藏加工能力,稳定粮食市场来源和品质,提升粮食加工工艺,打造粮食优质品牌。项目的实施也将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项目区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生产、茧丝绸生产、农业休闲旅游等大幅发展,有效改善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预计项目区年新增总产值近7000万元,新增利润近1400万元,其中产业化发展项目新增利润超过800万元。

  二是社会效益突出。项目建成后将直接带动翁源县乃至广东、江西等地发展蚕桑、粮食等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民,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在蚕桑、粮食等优势特色产业带动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一步提升,预计带动1.5万户农户,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全县农户人均增收1000元,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三是生态效益突出。项目建设以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为目标,突出生态效益。一是改善农田灌溉。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用水利用率,可改善灌溉面积1.42万亩,改善除涝面积0.3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98万亩,年节约水量134.7万立方米,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及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二是降低重金属污染。种桑治理重金属污染示范项目以及蚕桑产业其他项目的实施,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桑树种植,改善土壤重金属污染。三是推广绿色种养。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推广使用蚕沙有机肥和种植绿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四、完善推进工作,稳步扩大试点成果

  从初步探索来看,我省创新试点模式受到省内农业综合开发县的欢迎,但也普遍反映反映选点不易,申报条件过高,特别是对土地资源、适度规模经营、产业化基础这三个关键条件,各地普遍面临一些共性问题:一是土地资源尤其是连片土地资源不足。二是我省土地流转不多且流转成本高,这直接导致我省目前尚未形成良好的适度规模经营格局。三是县域内难以找到有实力的当地龙头企业。

  为此,我们将有针对性采取措施,积极完善政策,务实推进试点,逐步拓展试点成果,努力实现预期目标。针对存在问题,下一步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鼓励项目选点不局限在一个县域内。鼓励市级政府作为项目申报单位,由市级政府统筹辖属县域内的土地资源选点建设创新试点项目,通过统筹更大区域的土地资源,找到合乎项目申报条件的项目区域。

  二是省级牵线引入农业龙头企业进入创新试点项目。创新试点项目需要有实力的农业企业牵头将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进行集约化配置,而县域内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当地企业。下一步我省将在省级层面通过与省农业厅等主管部门对接,掌握我省的农业龙头企业信息资源,牵线搭桥,尝试将合适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入我省拟开展创新试点工作的项目区域进行投资建设。

  三是将金融创新融入项目建设。一个项目区域仅仅依靠财政资金投入是远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的,财政资金的投入毕竟有限,下一步要尝试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进撬动金融资本投入试点工作,在“财金融合”加大投入方面开辟新路子,探索新模式。

图片链接: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 图片链接:广东省财政厅网上服务窗口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交通指引 | 版权声明 | 网址域名 | 浏览建议 | 隐私保护 | 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6 www.gd.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广东省财政厅 技术支持: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407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407号 粤ICP备20008773号
网站标识码4400000038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联系电话:020-83170170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网站官方微信
"广东财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