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东省首次获得财政部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奖励
8月17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从广东省财政厅获悉,近年来,广东财政深入推进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通过部门权责配置和财政管理重心的“两转变”、财政资金项目审批事项和预算执行流程的“两精简”,实现各方预算管理积极性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两提高”。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实施以来,各项措施扎实推进,阶段性成效不断显现,具体表现为“五个突出”“五个提升”。
突出权责匹配,提升各方管财理财积极性
严格落实预算法有关规定,强化部门和市县两个主体责任,推动各方聚焦主责主业。一方面,业务主管部门从“被动接”转变为“主动管”,管财理财意识持续强化,更加主动研究谋划本部门财政资源配置和事业发展。如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部门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专门新设财务处室统筹管理部门专项资金,彻底改变以往由业务处室多头管理时“难统筹、易分散”“重分配、轻绩效”的局面。另一方面,财政部门聚焦预算编制和绩效监督主责主业,突出抓好制度建设和执行。省级累计制定出台50多项配套制度文件,让预算管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推动预算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今年我省首次获得财政部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奖励,列入国务院激励通报表彰范围;我省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排名全国第二获得优秀等次。省级预算报告连续两年在省人大会议获全票通过。
突出保障重点,提升财政资源配置科学性
强化预算编制的“龙头”作用,以绩效导向为核心,积极践行预算管理新理念,积极为党委政府谋大事、为全省发展谋全局、为民生保障谋长远。一方面,“管业务就要管预算”逐步成为共识。省领导专题研究部门预算编制、业务部门和市县政府定期研究预算执行等创新机制实现全覆盖,各部门、各地区预算管理主体责任意识显著增强,支出政策和项目资金的指向性、精准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先定项目再定预算”理念深入人心。项目储备工作前置到预算编制环节,加快项目库全省上下贯通联网,省、市、县同步推进常态化项目入库储备,为预算编报提质量、为预算执行打基础。今年4月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即组织全省住建系统提前布置2021年预算编制工作,并提出项目入库“五可(可项目、可量化、可完成、可预期、可考核)”原则和“四个提前”的工作要求。
突出简政放权,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有效性
针对预算执行环节多、进度慢等问题,坚持向部门放权、向市县放权,大力精简预算执行流程,推动财政“放管服”改革实现多点突破,提升财政支出效率。一方面,简政放权持续激发预算管理活力。省级业务部门改变以往“重分配、轻管理”的粗放管理模式,加强对基层的业务指导督促。市县充分运用审批自主权,因地制宜选取项目,推动项目更好落地实施。如清远市以科技专项资金推广“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为契机,统筹省级安排的科技资金集中支持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成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唯一拥有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地市。另一方面,项目审批等制度性成本显著降低。市县参考省级做法,大力精简财政资金和项目审批事项和预算执行流程,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推广财政资金授权支付。如汕头市梳理优化23项财政业务流程,统一规范办结时限为“5个工作日”,大幅提高资金审批流程效率。
突出约束有力,提升财政资金管理的规范性
围绕“放管结合、放得活、管得住”的改革目标,用好用活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两大抓手,筑牢财政资金监管防线,确保财政资金规范安全。一方面,绩效理念全面落实。各部门、各地区坚决落实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要求,逐步将绩效理念嵌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不断细化资金绩效目标编制,努力做到可量化、可考核、硬约束。如广州市建立“政府-部门-项目”三级预算绩效目标公开机制,2019年部门公开项目绩效超过8000项。另一方面,预算监督持续发力。部门业务监督、人大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以信息化为趋势的监督手段更加丰富,多维度、立体化综合监督体系逐步建立。如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抽取一个资金用途开展重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正式发函要求地市整改,推动全面加强专项资金管理。
突出全省一盘棋,提高全省财政管理的协同性
牢固树立大财政大预算大资产理念,坚持全省一盘棋,主动担当作为,建立改革协同机制,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方面,做到横向到边。推动改革在业务主管部门深化落实,实现同频共振。通过简政放权和压实责任相结合,业务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在预算管理理念、目标和方式上趋于协同,促使业务主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保重点、谋大事、重全局,在执行上重落实、抓绩效、严管理。另一方面,做到纵向到底。推动改革向市县延伸拓展,做到步调一致。去年6月底前,全省21个地市全部完成本级预算改革部署,各县区也积极探索推进改革工作。通过改革,全省各级政府和部门对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空前重视,“全省一盘棋”的管财理财生动局面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