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领财 以财辅政 持续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财政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财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全力服务保障“1+1+9”工作部署,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财政管理水平持续走在全国前列,我省财政管理工作2019-2021年度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2020年度首获全国第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从2018-2020年连续三年全国第一,预决算公开工作2019、2020年连续两年全国第一,推动政府治理效能提升,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心怀“国之大者”,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强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我们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自觉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谋划、部署、推进财政工作,连续十年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31年位居全国首位,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贡献财政力量。
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贯彻国家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降低社保费率以及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2019-2021年累计减费降税7747亿元,以“真金白银”为市场主体纾困减负,给企业带去“及时雨”、吃下“定心丸”,有效激发市场活力、稳定经济发展。
管好用好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积极向中央争取新增债券额度,2017-2021年发行新增债券1.22万亿元,年均增长44.4%,规模和占比均居全国首位,同时我省债务风险保持在最安全等级。债券资金八成以上投入“两新一重”和补短板领域,支持广湛高铁、白云机场、深中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在全国首批试点专项债券项目穿透式监测,率先在全国推动地方债市场化发行,探索建立“分批次滚动发行”机制,发行进度与项目进度精准衔接,有效发挥专项债券拉动投资稳定经济的作用。
图片说明:2021年10月12日,广东省政府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成功发行22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广东省成为中国首个在境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省份。
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坚持当好“过路财神”、不做“甩手掌柜”,落实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全覆盖、全链条、全方位监管直达资金分配、拨付、使用情况,确保直达资金投向准、落地快、效果好。2020年以来将超过2200亿元财政资金直达基层、直达民生,推动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为恢复经济赢得主动。我省经验做法被国务院办公厅上报中央领导并向全国推广。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支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
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时代大势、回答时代之问,作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强调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广东的根本出路。我们深刻领会、积极践行,切实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省财政八成以上财力用于落实“1+1+9”工作部署,全力支持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
全力贯彻落实“双区”和两个合作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粤港澳三地财税制度衔接,主动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广东所能”,推出7个重点领域28项财政措施,落实落细粤港澳大湾区和横琴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争取中央优化前海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并延期实施等。推进高水平合作平台建设,支持深圳开展首创性、差异化财政改革探索,赋予前海最宽松的政策空间,创新建立省财政直接联系横琴的财政管理体制,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197亿元支持横琴开发建设,助推合作区开好头、起好步。
全力支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系统构建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差异化转移支付体系,推动“核”“带”“区”一体协同、各扬所长。建立以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和生态区财政补偿为主体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制度,在向欠发达地区县(市)倾斜基础上,将其市辖区和珠三角困难县区纳入政策范围。实施两轮支持老区苏区一揽子财政政策,制定新一轮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财政政策,顶格支持重点老区苏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强化省级支出责任,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7项政策中,省对“老少边穷”和“一带一区”的补助比例分别提高到100%和85%,省对欠发达地区跨市干线高铁重点项目和省管高速公路项目资本金分别承担全额和七成。
全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2012-2021年全省民生类支出达9.32万亿元,占总支出比重约七成。2011年以来全省投入近2万亿元,连续12年办理省十件民生实事,有效解决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2020年以来全省投入超800亿元,支持打赢疫情防控硬仗。2017年以来全省投入超700亿元,打造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实现高水平医院全省地市全覆盖。2020年起省财政三年投入超150亿元,推动实现本科、高职院校全省地市全覆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5%以上。不断加大投入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21个地市实现高铁、管道天然气、农村集中供水等全覆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图片说明:2021年12月10日,河源东站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广东21个地市实现了高铁全覆盖。
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助力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我们坚持自我革命,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发挥财税改革“先行军”“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率先实施两轮预算管理改革。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要求,2018年率先实施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推动财政部门向预算单位放权、省级向市县放权,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财政预算管理效能明显提升。2021年又率先出台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的部署,以建立大事要事保障机制为重点,切实增强“1+1+9”工作部署等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推动全省各地各部门“一张蓝图干到底”。在预算管理改革牵引下,预算绩效管理、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放管服”、政府采购等财政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
率先开展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重要指示精神,将中央赋予的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按照“先易后难、多措并举、一债一策、从严从实”的方针,科学精准、分区分批推进全面清理隐性债务。通过攻坚克难,2021年底已按计划完成全省存量隐性债务清零目标,对减轻基层财政负担、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率先实现数字财政系统全省上线。在数字政府框架下,从2019年起按照“最高站位、最优方案、最强保障”,举全省财政系统之力推进数字财政建设,于2021年5月率先实现全省全面上线,建立贯通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的数字财政系统,实现全省4.4万个预算单位在“同一标准、同一系统、同一平台”下开展预算业务,为财政管理装上“智慧大脑”,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供支撑。2021年11月成功举办首届数字政府峰会数字财政专题论坛,向全国展示建设成果,财政部高度评价广东数字财政在“财政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图片说明:2021年11月26日,广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戴运龙在2021(第十六届)中国电子政务论坛暨首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数字财政专题论坛上作主题演讲。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推动新时代广东财政改革发展行稳致远
始终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贯彻省委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坚定不移加强党对财政工作的领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守政治机关定位,确保财政工作的正确方向。厅党组建立政治要件台账,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必修课和党组会“第一议题”,强化“头雁”效应,充分发挥厅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并运用“财学”平台推动学习全覆盖。高质量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推进“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深入推进模范机关创建。连续三年开展锻造合格党支部书记行动,从锻造合格、到提质增效、再到培优建强,切实提升支部书记履职能力。坚持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实行“专班制”集全厅之力攻坚重难点工作,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定事项“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图片说明:2021年6月26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广东省财政厅组织党员干部参观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并重温入党誓词。
持之以恒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坚持严字当头,每年召开全省财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连续30年按照省委统一部署深入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不断增强财政党员干部纪律和规矩意识。不断健全完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制度,加强资金流向的全过程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从2019年起将“全面对标、全力推动走在前列”作为推动工作总抓手,主动与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对标对表,要求每年都有新的提升和进步。在2021年财政部实施的15项考核中,我省获得6项第一、3项前五,其余6项全部位列最优等次。
精心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财政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突出政治标准和实绩标准选人用人,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财政干部队伍保障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度省财政厅选人用人工作满意度达98.2%,比2017年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处职干部平均年龄比2017年降低了约3岁,仅2021年就输送19名处级以上干部赴市县任职挂职、赴港澳、驻镇帮镇扶村等,呈现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全力支持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