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改未来将做大基层,以医保等为杠杆落实分级诊疗
从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改,十年来广东诸多创新举措走在全国前列。十年间,广东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从253亿元增长到1407亿元,基本医保财政补助从人均90元增长到490元。一系列数量级的增长,在量变的同时,引发着居民就医便利度、医疗获得感增强的质变。
日前,在第二届中国(广东)卫生与健康发展峰会暨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发布会上,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段宇飞表示,十年间,广东围绕“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在推动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关键环节,摸索出了一套切实有效的实施路径。
医疗人才下沉,广东基层机构开始留得下高水平人才
事实上,“看病难、看病贵”的瓶颈既在大医院,也在于基层分流能力不足。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曾在2010年前后深入韶关、梅州、惠州、东莞、中山、江门、清远等一线做调研。调研显示,广东多数地区基层医生收入仅相当于同职称教师的3/4或更低,医务人员年收入平均只有6万多元。
基层薪酬待遇低,吸引不了人才,自然也留不住人才。2015年,粤东粤西粤北乡镇卫生院新招聘医务人员流失率达39%,流失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83%。“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占比较小,绩效工资总量限制较严,不得突破。在编制上限制较多,灵活性不够。”
2017年1月,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基层医疗综合改革,明确允许乡镇卫生院和社卫中心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行县招县管镇用,绩效工资总量不予限制。与此同时,下放权力,赋予院长(主任)“用人权”“做事权”“分配权”。
段宇飞透露,下一步的医改重点是继续落实分级诊疗,而推行分级诊疗必须要以县医院为抓手,把县医院建成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龙头。但事实上,仅靠基层医疗机构引进与培养人才,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上述需求。于是,结合“组团式”援藏带来的灵感,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在2018年探索出一种城市三甲医院“组团式”帮扶基层的广东模式。
照此模式,由广东省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强、人才资源相对集中的14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4家县域住院率偏低、服务能力较弱的县级医疗机构,采取“院与院”一对一结对帮扶三年的形式,以提升县域内服务能力为抓手,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升级建设47家中心卫生院为县级医院水平、改造建设191家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488家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10000间村卫生站等,补齐发展短板。
医保实现省级统筹,多种杠杆引导居民分级诊疗
2020年是医改十年阶段性成果之年,接下来广东如何深化医改?
段宇飞表示,下一步的医改重点是落实分级诊疗,“县域内住院率要上来,让人民群众就近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黄飞介绍,将加快健全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政策,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有利于人才下沉的薪酬制度。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统筹推进医共体内财政投入、人事薪酬、医保支付等方面改革。
此外,还将提高医保人均筹资水平,提升医保基金统筹层次,实行医保省级统筹。在完善按病种分值付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DRG收付费改革。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抓手推动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提质增效,更好发挥医保对医疗服务、药品的战略购买作用。
药品供应方面,推广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药品集团采购经验。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应对机制。提升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和医保报销水平,开展医联体、区域内上下级医疗机构药事联合协作,保障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南都讯 记者王道斌 通讯员周颖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