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财政数据) > 财政预算决算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财政数据) > 财政预算决算

广东省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0年02月24日 来源:本网


  来源:广东省财政厅厅长 刘 昆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提出广东省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财政的严峻形势,我省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十届四次、五次全会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按照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年度预算,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和集中财力办大事,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紧密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三促进一保持”中心工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扩大公共投资,着力保障民生,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支出绩效,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为我省成功应对危机、加快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各级财税部门共同努力下,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预算完成情况良好,财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全省预算执行情况。

  据财政快报反映,2009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49亿元,为省代编预算的104%,超收140亿元,增长10.25%。

  2009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305亿元,为省代编预算的104.5%,比预算增加支出185亿元,增长14.6%。2009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各项补助款和预算结转、结余,减去支出以及上解中央项目后,全省一般预算实现了收支平衡,有所结余。

  (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

  受国家政策性减收因素和收入结构约束等因素影响,2009年省级财政收入面临的减收压力超过预期,经报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2009年省级一般预算收入调减为723亿元。全年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完成726.69亿元,完成省人大批准的调整后预算的100.51%;加上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收入85亿元及转移性收入和上年结余收入等,2009年省级财政总收入完成1527.75亿元。

  2009年省级财政总支出完成1523.51亿元,收支相抵,结余4.24亿元,全部结转下年使用。

  因省级一般预算收入短收和中央安排代发地方政府债券对省级预算收支进行的调整,已按规定报请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第十四次会议批准。

  2009年,为确保预算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收入征管力度,保障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及严峻的财政收入形势面前,省委、省政府对财政运行态势高度关注,对财税工作高度重视。省政府连续召开了多次财税形势分析会,研究财税形势,专门召开了各市财税形势分析座谈会以及重点税源企业座谈会等,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汇报,亲自指导财税工作,要求各级部门要深入分析原因,主动采取应对措施,认真落实各项工作,通过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大力压减支出、加大固定资产投入等手段,确保完成全年财税收入任务。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有力地推动了财税收入的增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加大经费节约力度,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积极倡导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继续加大增收节支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厉行节约的各项政策规定,对2009年省级部门专项经费、历史延续的专项资金尚未执行部分按10%进行压减,将节约的资金集中用于保障中央和省各项重大决策的支出;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对省直党政机关公用经费使用情况进行量化考核,确保实现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党政机关出国(境)费用预算、办公经费预算“五个零增长”。从严控制重要展览、晚会、庆典和专题活动的规模和数量,停办一般性展览、晚会、庆典和专题活动,使一般性公共服务支出比上年有所减少,有效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3.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着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措施,抓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工作。在已完成两批产业转移园扶持资金竞争性安排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开展其余三批竞争性招投标活动,拨付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45亿元、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园区发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5亿元;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拨付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2.2亿元、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0.8亿元、结构调整重点挖潜改造专项2亿元、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1.5亿元;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拨付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0.5亿元、广东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4.61亿元、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专项资金1亿元、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1亿元、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3亿元、高科技发展专项资金0.5亿元、广东省实验室体系建设专项资金0.5亿元、省自然科学基金0.4亿元、创新药物筛选和评价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拨付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1.41亿元、中小企业博览会经费0.5亿元;努力稳定对外贸易,拨付扶持外贸发展专项资金5.58亿元、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2.41亿元;支持环境保护工作,拨付污水处理厂建设专项补助10.64亿元、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0.65亿元、环保能力建设经费0.3亿元、省珠江水质保护专项资金0.4亿元、环保专项资金0.42亿元、减排专项资金0.5亿元、东江水质保护经费0.4亿元、治污保洁专项资金0.6亿元、排污费支出0.4亿元、环保普查资金0.1亿元。

  4.加大对社会民生的支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全国率先研究制订和实施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大力调整支出结构,落实民生优先的要求,集中财力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拨付41.45亿元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拨付6.69亿元推动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政策、落实中小学教师“两相当”政策;安排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2.77亿元、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建设资金11.94亿元、“智力扶贫”资金1.84亿元、“211工程”资金5.16亿元;提高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拨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26.99亿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省级补助1.88亿元、乡镇卫生院经费保障体制补助5.73亿元;支持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拨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补助11.97亿元、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标准和解决军队退役人员生活待遇补助等7.1亿元、财政对社保养老基金补助3.3亿元、欠发达地区城乡退役士兵就业技能培训经费0.71亿元;支持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拨付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专项资金3.69亿元、促进就业专项资金6.71亿元、劳动力市场建设资金0.91亿元;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拨付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1.56亿元、亚运会省级体育场馆建设和维修资金5.61亿元;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拨付一般性转移支付及调资补助166.05亿元、税收返还支出280.07亿元、农村税费改革补助支出26.88亿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财力补助9.19亿元。

  5.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支持农村改革发展,拨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1.85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6.22亿元、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资金0.98亿元;支持扶贫开发工作,拨付“大禹杯”专项资金0.3亿元、水库移民各项补助12.43亿元;做好农业补贴资金拨付工作,拨付农资综合直补16.23亿元、种粮直补1.33亿元、能繁母猪保险补贴0.45亿元等;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现代渔业,拨付人工鱼礁建设议案资金0.5亿元、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0.5亿元;加大林业生态保护力度,拨付生态公益林省级补助资金6.2亿元、林分改造及水源涵养林建设专项资金0.7亿元;支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拨付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及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等水利基础设施补助资金18.14亿元。

  6.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根据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财政体制的要求,省财政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财力水平与发展需要相适应、调控能力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财政体制。一是完善基本保障与激励兼顾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激励型财政机制。在保地方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引入激励因素,转移支付增量与经济财政发展速度挂钩,充分调动了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二是积极开展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的研究工作,推进财政管理层级扁平化。三是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探索提出建立珠三角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横向转移支付指导意见,明确珠三角地区要按照先富帮后富、点对点对口帮扶支持的方式,帮助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7.不断规范公共财政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把握危机形成的改革契机,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在部门预算方面,加强部门预算与绩效评价、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及国库集中支付的有效衔接,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方面,推进县级改革,完善改革配套措施,全面推进财政支出管理电子平台建设,扩大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公务卡结算改革试点;在政府采购方面,完善政府采购竞争机制和制约机制,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建设,发挥政府采购政策产业引导作用;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防止非税收入的进一步下滑;在绩效评价改革方面,深入推进部门预算编制与绩效评价管理相结合,促进绩效评价管理从事后评价向预算编制的“上游”延伸;在资产管理方面,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扎实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工作,推进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在财政监督方面,着力构建财政监督工作宣传教育机制、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协调协助机制及执法问责机制,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财政、金融、国有资本运营制度改革。

  8.认真办理人大建议和意见,提高民主理财水平。认真研究采纳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对预算报告的审议意见,坚持把办好建议工作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把“让代表满意,让群众受益”作为办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在提高办理质量、增强办理实效、创新办理方式上“三个见成效”目标任务。2009年共承办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245件,比2008年增加7件,其中主办件65件、协办件180件。主办件中,建议所提问题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的共24件,建议所提问题列入年度计划解决的共11件,列入规划逐步解决的共23件,因目前条件所限及其他原因无法解决或供有关部门参考的共7件,分别占主办件总件数的36.92%、16.92%、35.38%、10.77%。作为服务基层和群众的重要渠道,在办理人大建议过程中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办理制度,创新办理方式,在贯彻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基础上,把建议办理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与推动财政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在解决问题、办出实效上下功夫,推动代表的“良策”变成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

  二、2010年预算草案

  2010年,我省总体经济形势将企稳向好,积极的因素不断增多。但从另一方面看,经济回升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地区贸易保护主义仍有所加剧,外需增幅放缓;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及盈利水平的提高仍不理想,扩大内需仍面临较大压力;投资、消费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有赖于政府政策的带动,制约内需扩大的因素仍然较多,要形成稳定的回升势头还面临较多困难。

  财政来源于经济,在收入方面,宏观经济的逐渐企稳向好,有利于带动财税收入的稳步增长。但是,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需不足、工业生产回升较慢、民间投资增长乏力等问题依然存在,相关主体税种税基缩减较多,决定了财政收入短期内难以大幅增长。同时,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结构性减税政策将继续发挥作用,所得税、增值税等难以快速增长。国家、省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非税收入规模也难以扩大。在支出方面,贯彻国家扩大内需政策,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重大民生政策,保障农业、教育、社保、医疗科技、环保等重点支出,都需要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实现预算收支平衡的任务艰巨。

  按照国务院和财政部对编制2010年预算的要求,2010年预算编制按照收入安排审慎稳妥、支出安排与财力相适应的原则,坚持量财办事、适度从紧,集中财力确保省委、省政府重大政策贯彻落实。

  编制2010年省级财政预算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省委十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围绕“三促进一保持”中心工作,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方针,大力压减一般性财政支出,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卫生、社保、“三农”等重点支出投入,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着力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2010年全省一般预算安排建议。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国务院关于编制2010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关于“收入预算编制要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留有余地,与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社会增长指标相适应”、“提高收入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要求,结合2010年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及我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并综合考虑我省物价水平等因素,2010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拟按可比增长9%安排,2010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890亿元,人均收入4076元,比上年增加399元。  

  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及各项补助款,减除各项上解中央款项后,全省一般预算支出计划相应安排4695亿元,比2009年预算增长14%,人均支出4919元,比上年增加602元。

  (二)2010年省级一般预算草案。

  1.2010年省级预算安排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2010年省级预算编制按照收入安排坚持科学稳妥、实事求是,支出安排坚持量财办事、适度从紧,集中财力确保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的落实。

  根据2010年中央和省经济财政政策取向,以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编制2010年省级预算安排的基本原则是:⑴审慎稳妥,合理安排预算收支,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统筹兼顾,确保收支平衡,略有结余。⑵应征尽收,加强收入征管工作,实现省级财政收入增长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水平以及全省财政收入的增长相适应。⑶厉行节约,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2010年省级除“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之外的一般性财政支出原则上要比2009年度压减5%。⑷集中财力,确保重点支出需要,坚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确保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和我省“三促进一保持”工作的资金需求。⑸科学调控,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⑹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改善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交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和医疗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⑺加大投入,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进农民福祉,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⑻保障运转,提高公共服务管理水平。保障政权机关正常运转,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⑼统筹兼顾,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着力调整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运行机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⑽改革创新,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统筹安排和协调配合,不断深化公共财政改革,努力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据2010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反映,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将继续代发地方政府债券,具体发行规模待国家批准并按程序另行报省人大审批后实施,届时我省需相应调整预算收支规模。

  2.2010年省级财政收入安排。

  根据以上安排政策及原则,2010年省级一般预算收入拟在2009年完成的基础上,考虑剔除一次性不可比因素28亿元后按增长8.5%安排。  

  2010年省级财政总收入计划安排1566.68亿元,其中:⑴省本级一般预算收入758亿元,可比增长8.5%。⑵中央补助收入624.18亿元(含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预计数88.7亿元)。⑶各市上解收入155.26亿元。⑷动用以前年度预算稳定调节金25亿元。⑸上年结余4.24亿元。

  3.2010年省级财政支出安排。

  根据2010年省级收入安排情况,2010年省级财政总支出计划安排1564.25亿元。其中,用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出为83.82亿元,占5.36%;均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帮助市县增强发展后劲的支出为662.56亿元,占42.36%;用于改善民生、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为539.78亿元,占34.51%;用于建立应急预警机制、防范风险的支出为37.27亿元,占2.38%;用于维持省级政权运转的支出为142.84亿元,占9.13%;上解中央的支出为97.98亿元,占6.26%。省级财政支出结构体现了保障公共服务、保障民生支出、保障经济发展、保障区域均衡的支出要求。    

  根据以上2010年省级财政预算收支安排,收支相抵,净结余2.43亿元。

  4.2010年省级财政重点支出保障和主要项目安排情况。

  2010年省级支出安排重点突出,法律法规要求保障的重点支出投入均增长10%以上,其中,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科技、农业等投入增长12%以上。重点支出保障及主要项目安排情况如下:

  ⑴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和“三保持一促进”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财政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一是狠抓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投资稳定合理增长。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新十项工程”、《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等确定的重点项目建设,切实解决好制约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落实等瓶颈问题。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安排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园区发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5亿元,对我省14个欠发达市和江门市各补助1亿元;支持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安排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铁路项目资金本金投入2.92亿元,支持广珠铁路、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厦深铁路、贵广铁路、南广铁路、赣韶铁路、茂湛铁路等项目建设。

  二是深入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促进家电、汽车、住房、旅游、信息等五大消费为突破口,认真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各项政策措施,抓住我省作为家电汽车以旧换新试点的契机,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家电消费,巩固和扩大机动车消费,安排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省级配套经费1.5亿元;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积极开展国内经贸活动,着力扩大城乡消费,在每年安排开拓广货市场专项资金0.29亿元的基础上,新增安排开拓旅游市场及内销市场专项资金共0.25亿元;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积极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安排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项目经费0.35亿元、旅游扶贫资金0.56亿元、旅游促销费0.38亿元等。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8亿元、中小企业博览会经费0.48亿元、民贸企业贷款贴息0.2亿元,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和扶持方式集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三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和国际产业技术发展新趋势,把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增长行业作为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主要途径,推动形成我省新一轮大发展大提高的重要增长点。促进重点产业发展,安排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支持关系产业全局的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头项目以及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安排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1.9亿元、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1亿元、发展现代流通业引导专项资金0.3亿元;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安排结构调整重点挖潜改造专项1.9亿元、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1.5亿元;加强重点战略产业开发支持力度,安排重大产业开发引导专项资金0.95亿元;建设金融强省,安排重点金融产业发展专项资金0.5亿元。

  四是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安排自主创新专项0.85亿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项资金0.5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0.5亿元等。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安排广东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4亿元,加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组织实施省部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专项等;加强与中科院战略合作,新增安排广东省中科院全面战略合作专项资金0.3亿元,把中科院的科技成果和创新人才等科技资源与广东的产业和市场优势有机融合,争取国家创新资源向我省倾斜;支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新增安排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引导资金0.3亿元,推动高新区研发与引进产业高端项目、孵化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加速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培育发展半导体照明和新型平板显示等高新技术产业;贯彻人才强省战略,推进人才工程建设,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安排2.64亿元实施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计划、培养及奖励高层次人才;积极发挥科学技术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持力度,安排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专项1亿元、技术研究与开发0.63亿元、高科技发展专项资金0.48亿元、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资金0.19亿元等;加大科学普及力度,安排广东科学中心运行经费0.6亿元;加大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安排广东省实验室体系建设专项0.5亿元、省自然科学基金0.38亿元;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生物医药强省和中医药强省的战略部署,提高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安排创新药物筛选和评价专项资金1亿元。2010年安排科学技术投入24.2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5%。

  五是力促外经贸稳定增长,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将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扭转对外贸易下滑势头作为我省率先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确保完成经济增长目标任务的重中之重。加大财政对外经贸发展的扶持力度,调整结构增加安排财政扶持资金5亿元,促进重点商品、重点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对外经济贸易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安排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资金、出口信用险专项资金、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专项资金等1.72亿元;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安排“走出去”专项资金0.3亿元、吸引外资奖励资金0.3亿元、海外招商引资专项经费0.31亿元、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建设资金0.12亿元。

  ⑵将改善民生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稳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

  一是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全民教育素质。着力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政策,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安排城乡义务教育转移支付50.45亿元(含中央补助资金),用于免除全省城镇免费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和课本费、农村100多万名困难家庭义务教育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等;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安排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专项经费1亿元;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安排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三室一场五有”工程1.5亿元;改善义务教育师资条件,积极稳妥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待遇问题,推动县域内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县域内农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城镇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安排资金10亿元。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安排1.8亿元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缓解我省农村师资紧缺状况;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安排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建设资金16亿元,完成到2011年全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加快发展壮大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安排技工学校建设补助2.85亿元,安排“智力扶贫”补助资金2.2亿元,为4.43万名在校贫困学生提供3500元/人的学杂费资助,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扶贫目标。安排中等职业教育经费1亿元,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1亿元,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经费1亿元。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优化高等学校结构与布局,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安排高校生均定额经费41.44亿元,保障高校扩招经费需要;安排高校省级财政贴息贷款清偿资金10.9亿元、省属高校基本建设资金2亿元,支持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帮助解决贫困学生接受高等和职业教育生活困难,落实国家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及技工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新增中等职业学校及技工学校学生免学费补助资金1.35亿元,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制度,安排补助资金7.78亿元、助学贷款贴息资金1亿元;支持高等教育做优做强,安排“十一五”期间“211工程”三期建设资金2亿元、高校引进人才专项资金0.3亿元、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0.3亿元等。2010年安排教育投入134.2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62%。

  二是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支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按照各级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的要求,将省财政对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补助从61元/人提高到72元/人,共安排省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30.74亿元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资金6.5亿元;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各级政府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的要求,省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予以补助,新增安排支出3.81亿元;保障农村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安排乡镇卫生院经费保障体制补助6亿元、经济欠发达地区行政村驻村医务人员补贴1.66亿元、农村卫生专项资金1.5亿元,健全农村基层卫生医疗体制,改善医疗条件;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安排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卫生专项转移支付资金0.77亿元、精神病防治机构建设资金0.14亿元,支持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支持省部共建大型综合性医院,安排中山大学附属医院补助0.45亿元、华侨医院补助0.08亿元;支持中医药强省发展战略,安排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0.29亿元,提高中医中药研发能力,支持名医名科建设;提高政府医疗保障水平,安排医疗救助金0.3亿元、农村合作医疗救助资金0.3亿元、医疗超支财政负担相关经费5.47亿元、市县企业离休干部医疗补助0.45亿元。2010年安排医疗卫生投入74.9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4.92%。

  三是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体系,支持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以个人账户为核心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人人享有养老保障。安排财政对社保养老基金补助2.3亿元、省农垦企业养老基金统筹缺口补助1.11亿元;探索建立与广东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政策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支持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按照各级财政对60岁以上领取待遇的参保人给予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的要求,省财政新增安排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发放补助0.96亿元。同时,按照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补助30元/人·年的标准,省财政按10元/人·年安排欠发达地区参保补助。加快实现全民医保,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基本医疗制度,安排欠发达地区企业退休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资金补助1亿元,将全省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困难企业退休人员28.44万人纳入医疗保险,安排欠发达地区华侨农场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资金补助0.75亿元,实现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全民目标。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和救灾救济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线补助标准,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安排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补助8.95亿元,将全省210多万困难农村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健全以优抚和退役士兵安置为重点的优抚安置体系, 安排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标准和解决军队退役人员生活待遇补助等3.68亿元、欠发达地区城乡退役士兵就业技能培训经费3.2亿元、欠发达地区军转干部生活费补助0.4亿元;健全以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孤儿为主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安排残疾人康复经费0.2亿元、敬老院建设补助0.24亿元、殡仪馆设施改造资金0.1亿元等。落实对离退休干部的待遇政策,安排事业单位离休干部与机关离休待遇拉平经费0.65亿元、省属企业离休干部增发生活补贴0.96亿元、省属改制或退出市场企业离休干部医疗统筹金及管理机构经费0.1亿元等。2010年安排社会保障投入68.0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4.76%。

  四是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建设,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公共服务,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促进农业人口合理有序转移,安排扶持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专项资金7亿元,全省享受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者人数超过47万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安排促进就业专项资金4.09亿元,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的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开展公共就业服务等;加快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改善我省劳动力市场的基础设施和外部条件,安排劳动力市场建设资金1.17亿元。

  五是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基层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安排0.77亿元支持欠发达地区7732个农家书屋建设;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安排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0.99亿元;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安排中山图书馆改扩建资金0.2亿元以及中山图书馆新馆运行经费补助0.12亿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重点文化项目和骨干企业,推动我省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文物保护,安排省博物馆新馆运行经费0.25亿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项经费0.1亿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有特色的现代岭南文化,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0.09亿元;发展农村广播事业,安排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设备经费0.2亿元;丰富农村基层文化生活,加快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建设,安排0.19亿元支持欠发达地区16222条行政村每月放映1部电影;加强体育事业建设,安排亚运会省级体育场馆建设和维修资金1.59亿元、第11届全运会奖励及第12届全运会备战经费1.49亿元,支持在惠州市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新增安排竞赛经费、开闭幕式经费补助等0.34亿元。

  六是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逐步解决和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引导市县开展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安排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专项(含农房保险补助)资金1亿元,提高农民住房保障水平;安排廉租住房专项补助资金2亿元,支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建设廉租住房,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面解决2007年统计在册的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3)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支持农业发展,提高涉农补贴。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2.16亿元,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沼气、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村庄规划、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各项农业生产事业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主导产业带项目资金0.29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51亿元、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0.19亿元、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资金0.98亿元;将能繁母猪保险省财政补贴标准提高到35元/头,安排资金补助0.72亿元;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安排政策性农(渔)业保险补贴0.4亿元等,提高农业安全保障力度;支持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安排“大禹杯”专项资金0.48亿元,积极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着力改善贫困村农业生产条件和群众生活条件;安排水库移民各项补助2.05亿元,提高农民、移民生产生活水平。

  二是支持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安排粮食风险基金2.6亿元和粮库维修资金0.2亿元,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省级食用油储备机制,安排专项资金0.2亿元。

  三是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现代渔业。安排标准化渔港建设工程项目资金1.01亿元、海洋渔业科技与产业发展专项资金0.48亿元、人工鱼礁建设方案资金0.5亿元、渔民转产转业资金0.62亿元、深水网箱发展专项资金0.15亿元。

  四是支持加大林业生态保护力度。将生态公益林省级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亩14元,安排补助资金7.26亿元;安排沿海防护林与红树林建设专项资金0.38亿元、林分改造专项资金0.48亿元、森林防火工程专项资金0.3亿元、自然保护区建设议案资金0.16亿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0.17亿元等;根据《关于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决定》,新增安排森林抚育专项资金0.1亿元,抚育森林20万亩。

  五是支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及重点水利建设项目补助资金36.21亿元,建设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同时,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通过建设水利融资平台等办法筹集水利建设资金,支持全面完成1295宗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雷州半岛苦旱缺水问题、解决全省农村1645.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等重点水利项目建设。

  六是支持农村基层组织运转保障。建立完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欠发达地区村干部补贴,落实村级办公经费等,省财政共安排补助资金2.54亿元;支持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安排农村党员干部远程现代化教育补助0.15亿元;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和基层政权运转保障工作,新增安排扶贫及基层组织保障资金0.1亿元。

  2010年安排农业投入76.7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5.47%。

  ⑷支持宜居广东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工作,加快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安排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1亿元、经贸口节能专项2亿元;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安排淘汰落后钢铁产能补助0.1亿元;营造优质洁净的人居环境,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支持发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安排污水处理厂建设专项补助3亿元、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0.65亿元、环保能力建设经费0.47亿元、省珠江水质保护专项资金0.4亿元、省治污保洁专项资金0.4亿元、环保专项资金0.29亿元、东深水质保护经费0.23亿元、固体垃圾处理专项0.2亿元、东江上中游水质保护经费0.18亿元。2010年安排环境保护投入9.0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1.30%。

  ⑸支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保障政权机关正常运转,安排省级党政机关、公检法部门运转及建设经费142.84亿元,支持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安排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准备金7亿元、预备费7亿元、自然灾害生活救助0.4亿元、特大“三防”经费0.1亿元、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经费1亿元、农业救灾复产专项资金0.4亿元、林业防灾减灾专项资金0.2亿元、应急专项资金0.2亿元、安全生产专项资金0.8亿元、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0.5亿元等。支持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提高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安排省应急平台(一期工程)建设资金1.01亿元。按照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精神,建立“明确责任、分类负担、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新增安排政法转移支付省级配套资金 2亿元。

  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适度均等。

  在保持分税分成财政体制框架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深化我省财政体制改革,坚持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先富帮后富、兼顾效率与公平、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调整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运行机制,实施生态激励型财政体制,探索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积极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县以下政权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2010年共安排对市县的各项财力性及专项性转移支付补助728.27亿元,包括,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及调资补助175.39亿元,增强市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安排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以及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等税收返还支出337.47亿元,实现财政体制平稳运行;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补助支出26.88亿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3.43亿元,帮助基层维持正常运转。

  (三)2010年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草案。

  1.2010年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按照财政部《2010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规定,2010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安排1194.06亿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9.15亿元、上年结转收入455.36亿元和调入资金9.1亿元,基金预算总收入1667.67亿元。2010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安排1141.35亿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526.32亿元。

  2.2010年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按照财政部《2010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规定,纳入2010年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范围的项目有十项:文化事业建设费、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育林基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彩票公益金、农村土地开发资金、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259号)的规定,省级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未缴入国库。因此,2010年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未涵盖社会保险基金。有关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我们将按规定单独上报省人大常委会。

  按上述基金范围,2010年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56.73亿元,比2009年预算数增加20.71亿元,增加57.51%。2010年省级基金预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和省实施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各类项目工程建设造成了新增建设用地的增加,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比上年增加19亿元(详见附件二)。

  (四)2010年省级部门预算草案。

  按照编制部门预算的原则和方法,2010年省级部门预算由117个部门组成,列入部门预算的支出总计约为390.41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22.15亿元(详见附件三)。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当前,我省经济已渡过最困难时期,转入稳健回升通道,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预计明年财政形势将更为困难,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把各方面困难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挑战的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使财政工作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10年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狠抓增收节支,统筹财力、珍惜财力、用好财力,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保障民生,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与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水平,巩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企稳回升势头,为我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出新的贡献。重点是落实“六个围绕”,开展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增收入、节开支”,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和重点支出需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千方百计做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确保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重点支出需要。在组织收入方面,要强化收入运行监测和分析,加强部门协调,在坚持依法征收、应征尽收的前提下,以更有针对性和更加有力的措施,提高征管效能,挖掘增收潜力,同时保证不收“过头税”,确保全省和省级收入任务的完成。在节约开支方面,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压一般、保民生”,大力压减一般性财政支出,严格控制“人、车、会”和楼堂馆所等支出,确保实现省直公用经费“五个零增长”,倡导勤俭办事,节约财力支持重点项目和民生支出。

  (二)围绕“扩内需、保增长”,继续实施积极灵活的财政政策。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更加注重政策的导向性、前瞻性和协调性。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资力度,重点采取措施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高速公路、轻轨、机场、水利等大型项目进度。另一方面,认真落实国家重点民生政策和结构性减免税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刺激投资与消费。落实中央和省减免税费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内销,促进社会投资增长;加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投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支持开拓广货市场、千村万乡市场工程等,提高人民群众的即期需求,提振消费信心。

  (三)围绕“调结构、促转型”,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抢抓“危中求进”的历史机遇,把调整结构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推进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为在更长时期内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打好基础。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督促省产业转移扶持资金中标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使用好竞争性分配资金,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科学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支持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重点加大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投入,支持中小企业政银企合作、服务体系建设和担保体系建设,淘汰落后产能;落实协调发展战略,深入贯彻“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统筹好扩内需和保外需的各项工作,深入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落实好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现场会和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欠发达地区大发展。

  (四)围绕“惠民生、保稳定”,构建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财政要发挥困难时期对民生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完善城乡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文化等制度体系,落实好各项民生政策,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全力以赴组织实施好《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2009-2020)》,以此为平台系统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建设,构建长效机制,使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地惠及全省广大人民,稳定人民群众对未来的预期;加快编制实施《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推进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五)围绕“促改革、增活力”,开展新一轮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围绕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开展新一轮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引导地方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传统路径依赖。一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激励型财政机制,对优化发展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继续实施以经济发展为基本导向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激励型财政机制;对生态优化区域,引入生态考核机制,实施以生态发展为基本导向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激励型财政机制。二是探索建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横向转移支付机制,按照先富帮后富、点对点对口帮扶的要求,帮助欠发达地区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步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三是逐步理顺省以下各级政府分配关系,探索建立县、镇、村的隔层保障机制。对财力困难县,采取省规范化转移、市积极支持的方式,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确保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以及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民生政策的基本财力需要;对财力困难镇,实行省专项补助、市统筹等办法予以保障的制度,确保镇级基本运转的财力需要;对贫困村,采取省市补助、县统筹的办法,建立运转经费保障制度,确保村级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财力需要。

  (六)围绕“强管理、上水平”,积极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把加强新形势下财政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抓好,以绩效优先、约束有力、规范透明为导向,强化财政支出管理,不断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深入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资金预算制度建设;加强预算编制管理,逐步推进预算编制细化到“项”,进一步加强部门预算编制改革与政府采购、资产管理、项目绩效评价等财政改革的衔接,提高预算编制完整性;规范专项资金的设立、执行、监督检查和调整撤销,提高年初预算资金到位率;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强化资金分配、拨付、监督问效等各项职能,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绩效评价、资产管理、财政监督等各项支出管理改革;深化省级财政竞争性分配机制改革,组织对各中标园区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使用开展绩效督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步伐,为财政改革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加强财政规范管理各项基础工作,加大对积极财政政策资金使用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符合政策方向和规范有效;全面加强省级财政资金管理,加大财政统筹力度;切实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管理,逐步推进将政府债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建立风险评价预警体系、对债务进行绩效评价等工作,加强中央专项再贷款、省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准备金及省级有偿资金的管理。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的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圆满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为我省当好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片链接: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 图片链接:广东省财政厅网上服务窗口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交通指引 | 版权声明 | 网址域名 | 浏览建议 | 隐私保护 | 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6 www.gd.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广东省财政厅 技术支持: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407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407号 粤ICP备20008773号
网站标识码4400000038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联系电话:020-83170170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网站官方微信
"广东财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