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在特区建设和全省改革发展新局面中体现财政担当
“在‘两个大局’深刻变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交汇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对新时代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和广东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大部署,对广东、对全国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是我们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行动指南。”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日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省财政厅将发挥好财政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从财政政策、资金及体制机制等方面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广东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在不断开创经济特区建设和全省改革发展新局面中体现财政的担当作为。
财政“两个聚焦”支持深圳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
南方日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视察调研,对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广东财政将如何助力深圳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
戴运龙:经济特区建设是国之大事、更是全省的大事。在庆祝大会上,总书记对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一历史方位和工作基点,也赋予了经济特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历史使命。我们将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扎扎实实下功夫,站位全局、乘势而上,通过“两个聚焦”支持推动经济特区建设。
一个是聚焦经济特区新使命新要求。深入研究分析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特在哪里”“如何特下去”,有针对性地加强财政“专项化”政策安排、“均衡化”保障导向、“协同化”机制建设,从整体效应、聚集效应、协同效应、战略效应、辐射引领带动效应等方面研究支持经济特区建设发展财政举措,进而支持带动其他区域协同发展。
一个是聚焦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中央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这对全省上下都是重大利好、重大机遇。我们将深入研究中央首批授权清单中已经明确的先行先试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改革事项,支持深圳财政抓好改革任务落实,加强与财政部沟通对接,积极为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创造条件,推动依法依规赋予深圳财政更多管理权限。
同时,我们将及时总结财政领域综合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推动在全省复制推广,努力放大改革试点作用和效应。总之,广东财政将不遗余力在支持经济特区办得更好与支持深圳开展建设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上凝聚财政力量,发挥财政作用。
支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省财政三年还将投3000亿元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财政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我省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将如何发挥作用?
戴运龙: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战略意图,强化财政责任担当,今年初,出台了我省关于贯彻落实财政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若干财政政策意见的实施方案,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接下来,我们将更好地发挥财政力量,把“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紧密结合起来,落实好财政支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揽子政策,特别要把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有效发挥吸引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到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政策效应。据统计,截至9月底受理申请人数共8979人,申请补贴金额26.6亿元。同时,还将加强粤港澳会计师事务所联盟成员间的人才培养和业务交流,探索试点广东赴澳门、深圳赴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
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基础上,2018年以来,我们立足省委、省政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要求,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差异化的转移支付体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机制、生态保护补偿体制等,为区域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按照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部署,2020至2022年,省级财政三年还将投入3000亿元,并视财力情况建立稳定投入机制。我们将继续把支持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衔接起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资金保障。
在支持方向上,我们将对不同功能区进行差异化支持,比如,对珠三角重点支持创新基础设施集群、经济社会智慧化运行基础和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投资,对北部生态发展区重点支持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发挥好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全力支持我省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三方面持续发力抢抓“双循环”机遇融入新发展格局
南方日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总书记和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为推动广东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广东财政将如何发力助力?
戴运龙: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省委、省政府强调要抢抓“双循环”机遇,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我们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取向,将从三方面持续发力,在广东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做好财政这篇文章。
一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发力。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完善财政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推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建立完善财政稳定性支持和竞争性经费支持相协调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卡脖子”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保障,研究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用好财政各类人才资金,保障我省各大人才工程实施。
二是在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上持续发力。我们正在结合明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深入研究支持优化升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的一揽子财税政策,探索研究在对外务实合作上更加灵活的财政政策体系和更加科学的财政管理体制。
三是在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上持续发力。充分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方法,以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作为改革基本遵循,加强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谋划,推动实现决策有落实、干事有保障、用钱有绩效、管理有效率、基层有动力的改革目标,加强财政改革系统集成、协同推进,激发财政改革管理的整体效应。
前三季度民生支出只增不减继续加强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深切关注民生问题,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广东财政一向重视保障民生,接下来还将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
戴运龙: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财政的基本职能,我们始终把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上来,近年来,全省民生类支出的投入保持在七成左右。今年前三季度,在疫情对财政收入造成巨大冲击下,我省民生支出达到8997亿元,占比继续保持七成,并比去年同期高出0.5个百分点,实现只增不减。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好“小切口大变化”民生实事办理制度,加强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做到“四个坚持”,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急最难最愁最盼的问题。
坚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深入支持“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就业工程,兜底兜牢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用好中央直达资金和政府债券资金,守住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的底线。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结合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覆盖、向基层延伸,不断缩小城乡、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坚持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保障,推动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支持推进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项目建设,提高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处置能力水平。坚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落实财政保障,加强支持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
数读
●2020年,省级财政加大力度腾出资金85亿元,保障中央和省的重大战略、政策和项目落地落实,优先“保重点、保基层、促发展”。
●广东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2020年1月至8月,全省新增减税降费2244.1亿元,预计全省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超过2500亿元,“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积极争取中央直达资金和债券资金4265亿元,其中投入“两新一重”建设占比超过60%
2016—2020年累计安排一带一区新增债券额度2968亿元,有效支持其交通等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动力。
●围绕脱贫攻坚战总攻目标,广东安排超过120亿元,确保现行标准下相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村全部实现退出。
●2018—2020年省财政投入722亿元,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资金分配向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较重的生态发展区倾斜。
●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支持力度,2019—2020年,省财政新增安排老区苏区振兴发展财政补助资金291亿元,补齐发展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