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图片展厅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图片展厅

粤港澳携手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019年03月07日 来源:南方日报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jpg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首批11个项目已集中开工,总投资达344亿元。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用来进行水质测绘.jpg

用来进行水质测绘和污染源追踪的云洲智能无人船。资料图片

天河二号.jpg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资料图片

  关键词

  科技创新

  规划纲要

  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

  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和产业优势,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最近,李泽湘频繁往返于香港和东莞,帮助孵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型企业。作为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创始人,他之前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大疆创始人汪滔的导师。

  在珠三角城市创业,依托香港平台优势,吸引来自全球的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不断激发创新活力,这些创业者的足迹隐约勾勒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新路”: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流动,汇入即将崛起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家纷纷表示,粤港澳三地将携手深化创新合作,优化创新环境,不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活力,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积极贡献力量。

  广东省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中心教授蔡兵表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实现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关键工作。而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发挥好粤港澳三地已具备的创新优势,积极开展合作,加强互动。

  新动能▶▷

  汇聚超4万家高新企业和

  40万科研人员创新力量

  珠海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碧波荡漾,无人艇往来穿梭。这个全球最大、亚洲首个无人船海上测试场,由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张云飞所创建的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组建而成。目前,该公司拥有100多项专利,约占全球无人船艇核心专利总数的四分之一。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两列黑色的计算机柜整齐矗立。依托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与香港科技大学分节点之间铺设的专用数据通道,通过双链路光纤专线快速连接,香港科研界可以直接运用广州超算中心“天河二号”这一世界顶尖的超算资源。

  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已有23家高新科技创业团队入驻,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疗、物联网等领域。不久前,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首批11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344亿元。

  香港创业者邓文俊满是期待,他创立的公司“创龙科技”已经在东莞松山湖落地。今年3月,他将来到松山湖港澳青年创业基地,正式开始他的“大湾区生活”。“《规划纲要》为我们在内地创新创业给了很好的政策。”邓文俊说,他已准备好以后经常往返于香港和东莞,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创新资源不断汇聚,创新优势不断凸显。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有超过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万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构成了这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为澎湃活跃的创新动能,而不断涌现的“黑科技”“隐形冠军”,则显示着粤港澳大湾区正逐步迈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介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具备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金融、现代服务业优势与制造业产业创新优势互促融合,已经形成了新一代移动通信、平板显示等7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数量为173家,其中拥有5所世界百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6所香港大学在深圳设立了72个科研机构。粤港澳大湾区拥有20家世界500强企业和约4.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孵化器总数达901家,众创空间总数804家,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139家,港澳的大学、科研机构也在广东兴建了一批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基地。

       “大湾区创新要素集聚、吸引力强,优势明显,这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坚实基础。”蔡兵表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研究发现,无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如何演进,三大湾区始终处于中心位置,是世界500强、创新公司、研发资源和专利密集区,始终引领着世界科技革命。依托已有创新优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将是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级湾区”的必经之路。

       新平台▶▷

       粤港澳三地携手打造

       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鼓励科技和学术人才交往交流……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规划纲要》让我们更坚定了!”《规划纲要》的出台让广州市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吴嘉名倍感振奋。

       从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从珠海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到佛山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笔者走访多个粤港澳合作平台发现,已入驻的粤港澳企业及创业者均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充满期待,认为这将是实现搭建粤港澳空间、市场互联互通的桥梁,将快速促进大湾区产业、成果、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便捷有效流动。

       片剂3.75亿片/年、胶囊剂1.25亿粒/年、颗粒剂1500万袋/年,这是目前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公共服务平台可实现的最大产能。该产业园可为企业,尤其是澳门企业的入驻发展提供产能扩大、产品研发、技术升级、注册咨询和市场拓展等全链条服务,当前已有117家海内外企业成功注册,以康美药业、以岭药业、盈科瑞(横琴)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Intertek天祥集团等为代表的重点项目已入驻运营。

       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的一个缩影。《规划纲要》指出,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

       借助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有助于搭建粤港澳空间、市场互联互通的桥梁,进一步激活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活力。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搭建跨区域创新平台已取得初步成效。一方面,搭建了面向“两岸四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目前我省建有广州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澳门青年横琴创业谷、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红鸟创业苗圃、粤港澳(国际)大学生实习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20多个。

       另一方面,引进港澳机构建立成果转化基地。目前,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均在深圳和广州南沙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依托澳门大学国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国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建设了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

       与此同时,粤港澳三地还携手建设广东省实验室,打造高层次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引入了多位港澳科学家和多个团队,有力提升了省实验室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截至2019年2月,我省7家在建省实验室共有23位香港科学家、2位澳门科学家和8家香港科研机构参与建设。

       新通道▶▷

       推动创新要素便捷流动

       畅通大湾区内互通渠道

       近日,省科技厅联合省财政厅出台了鼓励港澳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的相关政策文件,围绕资金流,率先从省级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流通层面突破,推动湾区内科研经费便利使用,鼓励港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承担广东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促进湾区科技创新资源高效协同。

       省财政科研资金过境港澳使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流动新的突破点。

       加速创新要素的自由高效流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探索的步伐。

       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推进,正在串联起一个个创新平台和载体,打通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流动的新通道。

       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认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创走廊建设情况直接决定着大湾区创新的质量与水平,建议协同共建创新平台和技术支撑体系,努力把该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成为具有世界水平的科技创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能不能成为一流湾区,能不能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关键要靠创新,首先就要打破体制、利益约束,更好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范恒山建议,“清理限制创新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与政策规定,探索建立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体制保障与政策支撑。”

       因此,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促进人才、物资、信息等科技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当务之急。

       《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研究实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出入境、工作、居住、物流等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和学术人才交往交流;允许香港、澳门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申请内地科技项目,并按规定在内地及港澳使用相关资金;支持粤港澳设立联合创新专项资金,就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合作,允许相关资金在大湾区跨境使用等举措。

       据省科技厅介绍,下一步,将积极推进粤港澳联合科技攻关,重点围绕三地共同需求,实施粤港、粤澳联合创新资助计划、大湾区科技创新专项计划等,联合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推动粤港澳三地产学研深度合作,全面打通和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加快推进粤港澳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合作,着力提升大湾区的国际技术竞争力。同时,将推动创新要素跨境便利流通,推动科技创新资源信息开放共享,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互通渠道。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表示,科技离不开人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香港、内地乃至全球精英来共同打造,所以人才的自由流动非常重要。他建议,要进一步创造条件,让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加便捷流通。同时,要让精英人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就要加强生活、居住、医疗、交通等一系列相关配套,不断提高人才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让创新要素自由流通,实现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无缝对接。

       代表委员好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丹霞冶炼厂设备工程部副部长罗振:

       推动制造业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本身具备实施科技创新的深厚基础。这体现在,一方面粤港澳三地制造业、科研能力和科技金融等实施科技创新的诸多要素相对完备。

       另一方面,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发展基础雄厚、产业集群完善,能为大湾区科技成果的落地和转化提供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要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更大作为,我认为传统制造业应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加快推动制造业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为制造强国、智造中国建设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陈广浩:

       推动产学研合作

       布局重大创新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该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更上一层楼提供了新动力。

       首先,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其次,要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大湾区布局建设。

       目前,中科院正在积极投身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进程中,接下来将会在现有重大科学装置的基础上,力争在大湾区部署新的大科学装置,形成大科学装置群,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总裁兼科研首席、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陈瑞爱:

       推动科技创新

       协同和产业共建

       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关键在“创新”。为构建国际科技创新平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我建议:一方面,要建设科技创新联盟或协同创新支持体系,推动大湾区内部尤其是粤港澳三地之间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共建,进一步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增强大湾区创新基础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科创中心。

       另一方面,要厚植创新基础,加强产业人才、基础研究人才的引育,打造国际创新人才高地,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线样本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金融科技负责人赖智明:

       让金融科技成为大湾区的新名片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我多年往来于内地和香港。随着广深港高铁的开通,我现在几乎每天往返两地。”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金融科技负责人赖智明说,在腾讯公司,每天都有很多员工像他一样穿梭在深港两地。

       总部在深圳,又是香港的上市公司,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成长起来的企业,腾讯见证了内地与香港联动的日渐紧密。在人才培养方面,腾讯去年6月与香港高校合作筹建了腾讯金融学院(香港),致力于培养湾区金融科技的青年人才。

       “提到纽约湾区,人们能想到金融;提到旧金山湾区,我们能想到互联网;提到东京湾区,能想到消费电子。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希望未来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就能想金融科技。我期待金融科技成为大湾区的新名片。”赖智明如是说。

       助力培养湾区金融青年人才

       “广深港高铁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往返两地的时间。”赖智明表示,交通便利极大地利于企业人才的“引进来”与“走出去”,为深港两地创新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迎来了更广阔的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到,支持粤港澳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国际技术转让、科技服务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对此,赖智明认为,金融科技是一个跨界概念,相应需要跨界型人才。据他介绍,去年6月,腾讯和香港高校合作筹建了腾讯金融学院(香港),希望连接传统金融与前沿科技,培养湾区金融科技的青年人才。去年8月份,腾讯还启动了粤港澳青年交流计划,带给年轻人更多合作创新的机会。活动邀请100名三地的高中生,其中包括60名香港学生,到腾讯、大疆等深圳创新公司参观,展示人工智能、无现金支付等新技术。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三地青年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现在,赖智明正在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培养和挖掘大湾区金融人才上。去年10月,腾讯金融学院(香港)与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数码港合作举办腾讯金融学院香港金融科技比赛。“我们希望以竞赛为契机,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参与大湾区金融科技建设。”

       用金融为湾区科技创新赋能

       《规划纲要》多次提到创新。赖智明认为,“科技”和“创新”是大湾区发展的突出特点。在未来的产业互联网时代,大湾区打好“科技创新”这张牌,再结合香港在金融方面的优势,完全有可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一直以来,腾讯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发展,尤其是金融科技领域。赖智明表示,在两地政府、行业及高校的支持下,腾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在去年正式成立。“希望通过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打造金融科技创新技术研发试验田、产业孵化器,输出具备实际应用价值和影响力的案例。

       目前,深港两地在金融科技跨界合作较多。在赖智明看来,两地未来融合大有可为。深圳注重科技创新,尤其在5G技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多个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而香港一直是国际金融中心,未来将进一步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作用,助力大湾区金融体系的构建。“两者的融合,是大湾区科技与金融的水乳交融,金融将为湾区科技创新赋能。”

       “我们期待随着粤港澳一体化的稳步发展,打造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推动金融科技的长远发展,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赖智明说。(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凤祥 祁雷 彭琳  实习生 麦竺雨 黄艳欣)

图片链接: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 图片链接:广东省财政厅网上服务窗口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交通指引 | 版权声明 | 网址域名 | 浏览建议 | 隐私保护 | 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6 www.gd.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广东省财政厅 技术支持: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407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407号 粤ICP备20008773号
网站标识码4400000038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联系电话:020-83170170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网站官方微信
"广东财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