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访谈

广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国煌:在奋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展现财政新作为
文字实录
排序 字号 自动更新

《广东财政理论与实务》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发展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自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您认为当前我们财政部门应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

2024-06-13 09:00:45

广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国煌

  面对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理论,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谱写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篇章,为中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认识与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必须准确领会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一方面,无论是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还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新发展理念内涵。

  认识与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必须在“新”与“质”上进行拓展。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指出:新质生产力,新在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核心要义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他进一步指出,关键是“以新提质”,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产业和科技融合聚变中担负重任。我们要立足职能定位,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巨大机遇,抓住产业科技创新这个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找准财政支持保障的切口,在出台政策时、谋划改革时,通盘考虑、系统谋划、高效贯通,切实推动科技创新落脚到企业上、产业上,全力以赴为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提供有力财政支撑。

  认识与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必须在实践上做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真正尊重规律,准确把握规律,科学运用规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先立后破”,这是基于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方法论,我们财政部门要在实际工作中用好这一重要方法论,找准财政支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明确方向,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才能把广东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认识与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必须厘清一个关系,即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不是对立关系,重在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要依靠自主创新,在“育新枝栽新苗”的同时,让“老树发新芽”。因此,我们财政部门要切实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做到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提高财政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性。

2024-06-13 09:03:04

《广东财政理论与实务》

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需要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以引导和支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请您结合财政职能,简要介绍财政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上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2024-06-13 09:35:29

广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国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和形成新质生产力,需提升生产要素素质,形成更加先进的生产关系。作为分配手段的财政,本质上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影响着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与生产要素的质量高低。因而,财政作为“看得见的手”,无论是出台具体政策支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是通过自身改革,调整适应新质生产力下的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均能为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蓄力。具体而言,财政能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职能作用。

  一是发挥好财政的保障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财政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支持。通过健全完善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和监督管理等财政体制机制,进一步合理分配和使用好有限的财政资金,推动相关职能部门更好落实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多年来,广东财政始终坚持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支持强化科技攻关等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2023年广东省级财政合计安排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100亿元。其中基础研究领域投入39.73亿元,支持全面启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落实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经费支持政策,着力补上基础研究短板弱项;技术攻关领域投入42.67亿元,深入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推动工业软件、显示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动广东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二是发挥好财政的引导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需要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为支撑,而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依赖于基础性研究和原创性研究为支撑,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市场主体参与意愿低,市场资源投入相对薄弱。财政作为政府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力量向市场领域注入确定性的关键渠道,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风险补偿等方式,能够改变创新领域的风险收益模式,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和投入,保障基础性研究和原创性研究所需,为实现颠覆性的创新突破,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资源支撑。如,近年来广东财政积极探索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创新高地建设。结合横琴、前海、南沙战略定位,研究制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产业目录,将新型材料、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高新技术重点行业纳入目录。2023年,横琴为科技创新等企业减免税14.10亿元,南沙减免6.84亿元,以点带面支持引导全省高新技术重点行业产业发展。又如,2023年广东省财政投入38亿元,引导推动9345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带动技改投资增速创六年来新高,持续推动制造业企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三是发挥好财政的协调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将会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经济结构的极大转变和生产关系的深度调整。财政作为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手段,在经济结构转变上,能通过税收引导、支出保障等政策,协调均衡各方利益,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变革,适应经济结构转变;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牵引带动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加快建立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在这些方面,广东财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在科研管理改革方面,广东财政近年推出了《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制度文件,“一盘棋”推进全省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沿着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不断走深走实,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塑造广东创新生态优势。

  四是发挥好财政的培育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创造出来的新产品、新服务,需要实现市场化、商业化,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价值得以实现。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支持培育市场需求上,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提升产品服务市场需求能力;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优先购买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产品服务,直接拉动相关市场需求;通过优化公共服务改善居民消费水平,激发其更高品质的消费需求等。如,2023年省财政厅牵头制定出台了促进产业有序转移的财政支持方案,以粤东西北地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为主要抓手,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粤东西北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据统计,2023年广东省级财政投入42.5亿元,支持建设15个产业承接主平台,助力粤东西北地区提升产业转移能力,全年累计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超600个,其中亿元以上投资项目超400个。

2024-06-13 09:40:01

《广东财政理论与实务》

结合财政工作实际,请您简要介绍当前广东财政如何围绕“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6-13 10:07:06

点击查看更多
网友留言
自动更新

小树:作为财政部门,如何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

[广东省财政厅]广东落实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要求,强化财政政策集成效应。落脚到“产业”,助力新质生产力引领广东制造业未来发展。广东要紧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抓牢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此外,以人才工作的主动,助力广东更好掌握创新的主动、发展的主动,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持续在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构建全过程创新链、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上下功夫,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不断助力广东增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全部网友留言 我要留言
测试音频

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