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财政数据) > 财政预算决算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财政数据) > 财政预算决算

广东省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9年10月20日 来源:本网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提出广东省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我省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统领工作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九届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全会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按照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预算,严格依法理财,加强收入监管,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积极深化财政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强化财政监督,不断提高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预算完成情况良好,财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据财政快报统计,2006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75亿元,按可比口径为省代编预算的109.5%,超收188亿元,比上年增收369亿元,增长20.45%。2006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524亿元,为省代编预算的100.76%,比预算增加支出19亿元,比上年增支236.6亿元,增长10.34%。

  2006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各项补助款和预算结转、结余,减去支出以及上解中央款项后,全省一般预算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2006年省级财政总收入完成623.77亿元,比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预算562.11亿元超收61.66亿元。超收的主要项目是:(1)省级一般预算收入超收58.86亿元;(2)上下级结算及中央返还收入增加1.7亿元;(3)上年结余增加1.1亿元。

  2006年省级财政总支出完成622.11亿元,比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预算561.65亿元增加支出60.46亿元。主要是根据省委、省人大和省政府有关政策精神,对2006年超收作了适当安排。超收主要用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和重点领域发展。超收安排具体情况已报告省人大常委会。

  2006年省级财政总收支相抵,结余1.66亿元,全部结转下年使用(详见附件一)。

  2006年,为确保预算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收入征管工作,确保收入稳步增长。

  在2006年我省连续遭遇特大洪涝灾害的严峻形势下,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认真贯彻省委工作部署,进一步增强依法理财意识,大力增收节支,做好财税收入征管工作。坚持执行财税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联系和信息交流;深化预算执行分析,建立财税收入增长监测分析机制;落实收入征管责任,及时将财税收入任务分解落实到位;认真落实专人分片抓收入制度,对收入完成出现异常的地区和税源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激励机制,有效带动各地加快经济发展、做大财政“蛋糕”的积极性。在各级政府及财税部门共同努力下,2006年全省财政收入增长形势良好,无论增收绝对额还是增长率都达到近五年最好水平,同时财政收入增长的均衡性进一步提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协调增长,并实现时间进度上的平衡,各月财政收入累计增长率曲线平滑,全年波动幅度基本在5个百分点之内。二是省市县各级财政协调发展。2006年省市县三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0.38%、20.47%、25.34%,全省有15个市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一般预算收入10亿元以上的市比上年增加4个;县级继续保持激励型财政机制实施以来的强劲增长势头,亿元县比上年增加6个。三是三大区域协调发展。东西两翼、粤北等山区的收入增长率分别比珠江三角洲地区高2.86和7.27个百分点,占全省市县级财政收入比重稳步提高,区域间财力差距进一步缩小。以上特点表明我省经济财政健康运行,对经济的调控日趋科学。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各级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科学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社会公共需要保障能力,有效地推动了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支持实施科教兴粤战略,建设教育强省,提高科技竞争力。科技投入15.6亿元,其中科学事业费支出4.31亿元,科技专项投入11.29亿元,主要包括科技专项1.35亿元、广东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1亿元、省科学中心建设2亿元、自主创新专项资金0.7亿元、高科技发展资金0.5亿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项资金0.5亿元等,推动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育投入95.53亿元,包括教育事业费支出12.9亿元,教育专项投入82.63亿元。其中,拨付高校生均定额经费28.76亿元、高校基建贷款贴息专项资金9亿元、省部共建“985工程”建设资金4.5亿元,推进我省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拨付技工学校建设补助2亿元、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1亿元、职业技术学院经费1亿元、中等职业教育经费1亿元、粤东高级技工学校建设资金2亿元等,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拨付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补助19.05亿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资金6亿元、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生活费补助1.03亿元等,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加大“三农”投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一是农林水投入57.92亿元,其中,拨付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项目省级补助资金12.35亿元、小型水库隐患人大议案资金4.4亿元、中央农业综合开发省级配套资金3.51亿元、贫困地区农村机电排灌议案资金1.6亿元、渔民转产转业议案资金1.02亿元、贫困村“两委”干部补助1.67亿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项1.25亿元、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资金0.98亿元、农村安居工程补助资金1.2亿元,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支持农村、农业加快发展。二是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支出27亿元,为农村税费改革后镇级机构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落实提供了资金保障。

  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再就业,构建和谐广东。共投入社会保障与就业资金38.09亿元。其中,促进就业专项资金3.8亿元,促进和扩大社会就业;省属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19.36亿元,省属企业离退休干部补助支出1.11亿元,确保离退休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维护社会稳定;基本养老保险专项资金支出1.8亿元,省农垦、华侨企业养老保险纳入统筹补助支出1.1亿元,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军转干部、退役士兵就业安置、技能培训支出0.83亿元,落实军转政策,维护社会稳定;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支出2.5亿元,帮助欠发达地区建立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设文化大省,改善人文环境。投入10.71亿元建设文化大省。其中,拨付省博物馆建设支出1.5亿元、中山图书馆建设0.2亿元、建设文化大省专项资金支出1.3亿元、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支出1.19亿元、第10届全运会代表奖金支出1.13亿元、“村村通”广播电视设备经费支出0.37亿元等,有效推动我省文化事业加快发展。

  确保卫生投入,构筑公共卫生体系。共投入22.6亿元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其中,农村卫生专项投入1.5亿元,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支出4.76亿元,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经济欠发达地区行政村驻村医务人员补贴支出0.83亿元,解决农民“小病不出村”问题;医改及公费医疗超支款支出3.55亿元,建设中医药强省专项资金支出0.5亿元,疾病预防控制各项经费支出1.97亿元,进一步提高医疗防疫水平。

  支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共投入各项环保资金11.39亿元。其中,拨付环保专项资金2.2亿元、治污保洁专项资金0.8亿元、珠江水质保护专项资金0.4亿元、废旧物资回收和再利用产业引导资金0.3亿元、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0.25亿元、发展循环经济经费0.25亿元、生态公益林补偿费4.14亿元、营造生物防火林带0.23亿元、林业防灾减灾专项0.2亿元、自然保护区建设议案资金0.16亿元等,支持环境治理,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共安排各项补助市县支出154.51亿元,落实国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水平。其中,落实激励型财政机制,省财政2006年增加安排一般性转移支付9亿元,有效提高市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当年县均一般预算支出6.1亿元,比上年增加1亿元。

  积极发挥经济调控职能,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一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及时拨付高速公路资本金、南海石化资本金、铁路资本金(含珠三角轨道)、省政法信息网以及“十五”期间省直粮库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资金,发挥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大力支持内源型经济发展。拨付企业挖潜改造资金2亿元、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2亿元、民营科技专项资金0.5亿元等,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拨付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企业奖励经费0.84亿元、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0.3亿元、民贸企业贷款贴息0.2亿元等,支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三是促进外源型经济发展。出口退税“以奖代补”、科技兴贸、出口奖励等各项支持外贸出口专项资金支出4.3亿元,有效促进外贸出口。

  (三)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财政改革。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部门预算改革范围向纵深延伸,将垂直管理系统所有收支都纳入部门预算编制并细化到下级预算单位;继续完善部门预算基础信息库建设;进一步规范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创新资产预算管理模式,2007年省级部门预算将部门新增办公用房、机动车和大型设备的增量资产与存量资产比对审核,探索研究部门资产配置标准;加强对市县改革的政策性和技术性指导,推进市县改革进程。

  加快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步伐。进一步推进预算指标管理系统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整合;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不断补充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体系;积极推进县级国库支付系统开发工作,重点推动县级国库改革攻坚。目前,省本级和近一半地市本级的所有预算单位已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省56.2%的县(市、区)开展了改革试点。至此,全省共21,010个预算单位中已有31.7%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2006年全省国库集中支付资金规模达1,198.0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0.6%。

  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在全省范围对集中采购机构进行了全面考核;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加快《广东省政府采购条例》的立法进程,制定《广东省省级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办法》,完善广东省政府集中采购目录,拟定广东省2007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扎实开展政府采购领域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2006年,全省共完成采购金额430.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5%,资金节约率达19.41%。

  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积极组织改革培训和调研,及时完成预算数据转换、预算报表和指标系统调整等各项工作。同时,指导省直各单位和各市县做好用新科目编制2007年预算的工作。

  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积极运用绩效评价结果,规范项目管理,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部门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继续推进自我绩效评价工作,组织对54个省级部门单位报送的246个财政支出项目自我绩效评价报告进行审核;继续推进重点项目绩效评价,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价试点。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稳步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从房屋建筑物、机动车、大型设备等主要固定资产入手,坚持资产增量与存量相结合,在2007部门预算中尝试引入资产预算审批环节;加强省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管理,规范省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加快省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深化省级财务核算集中监管改革。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将省级试点单位扩大到40个。同时,积极推进省级财务核算集中监管系统建设,通过财政管理信息和预算单位会计信息的匹配实现了两者的自动比对和纠错,从而实现了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使用全过程进行实时、直接、无“盲点”监管。

  (四)加强财政监督,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

  加强财政监督。创新财政监督工作方式,加强对市县财政部门的监督,积极探索建立省级财政资金垂直跟踪监督工作系统,采取具体检查办法和抽样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发现问题认真落实整改工作。进一步完善内部循环监督系统,在对资金分配、拨付实施网上实时监督、面对面的监督的同时,结合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检查,对资金管理、分配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和自我业务监督制度落实情况进行延伸检查。另外,认真开展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管。

  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征管 提高非税收入质量的意见》,重点落实资源性非税收入的征管工作;积极推进部门综合预算,进一步完善省级非税收入收支预算的编制办法,制定非税收入项目的分类别支出办法,规范非税收入支出管理;积极推动政府非税收入征缴电子信息化管理改革;加快《广东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进程。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积极推进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和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我省工资改革的实施方案。

  二、2007年预算草案

  2007年,我省国民经济预计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为财政收入保持稳步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宏观调控政策、资源约束效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对经济增长将有所制衡;同时,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重大决策,对财政增支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2007年必须继续做好增收节支工作,积极稳妥安排财政收入,从严从紧控制财政增支。

  (一)2007年全省一般预算草案。

  2007年我省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健全公共财政制度。依法加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管理,实现应征尽收,不断壮大财政实力;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有保有压,集中财力办大事;继续优化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教育、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救济、公共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重点支出投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公共行政和重点支出需要,建设和谐社会;继续深化公共财政改革,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提高财政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积极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2007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综合考虑我省物价水平、税收结构等因素,2007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预算按2,395亿元安排,增长10%。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和各项补助款,减除各项上解中央款项后,全省可支配财力为2,765亿元。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2007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预算相应安排2,765亿元,比2006年增长9.5%。

  (二)2007年省级一般预算草案。

  根据2007年中央财政政策取向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编制2007年省级预算安排的原则和重点是:(1)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结余;(2)积极稳妥安排财政收入,坚持应征尽收;(3)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推动和谐社会建设;(4)保障公共服务支出,改善公共服务质量;(5)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和战略决策的落实;(6)继续加大“三农”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7)积极发展公共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8)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9)加大公共交通投入,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10)注重支出绩效,加强财政支出效益管理;(11)加强零基预算管理,科学编制预算;(12)加强对市县的指导,共同做好预算编制工作。

  1.2007年省级财政收入安排。

  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地方政府向本级人大报告财政预、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指导性意见>的通知》(财预〔2005〕454号)及其“补充通知”(财预〔2006〕457号)要求,2007年起需调整省级预算报送人大的口径,将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及各项补助等统一纳入省级收入预算,相应将省安排给市县的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及各项补助纳入省级支出预算。据此,2007年省级财政收支口径较上年有所扩大,中央补助收入不再按剔除对市县返还后的净额编列,而是按总额编列,相应将省对市县的税收返还也列入补助市县支出。同时,预算收支科目按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的新科目编列。

  按照以上调整后的口径,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及财税政策,2007年省级财政总收入安排1,022.16亿元,其中:省本级一般预算收入537.7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06年增长9%;各市净上交收入113.9亿元,按同口径比2006年增加9.37亿元;上级补助收入368.9亿元,按同口径比2006年增加7.78亿元;上年结余1.66亿元。

  2.2007年省级财政支出安排。

  根据2007年省级财政总收入情况,初步测算2007年可用于安排新增支出的财力为89.83亿元,来源构成是:省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增加42.84亿元;上划中央“两税”增量返还收入增加7.08亿元;各市增加上解0.82亿元;企事业划转补助增加0.7亿元;收回到期不再安排资金43.15亿元;2006年结余1.66亿元;上年结余减少6.42亿元。

  根据以上预算安排原则及新增财力情况,拟安排新增支出88.78亿元,加上继续安排的支出869.7亿元,以及上解中央支出62.64亿元,2007年省级财政总支出1,021.12亿元。收支相抵,净结余1.04亿元。

  2007年是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一年,省级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服务、公共设施以及社会保障、三农、环境保护等领域倾斜,向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倾斜。2007年省级财政总支出1,021.12亿元的具体构成为:对市县的税收返还支出249.28亿元,占24.41%;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资补助以及农村税费改革等各项补助201.16亿元,占19.7%;提供公共服务和发展公共事业的支出为294.3亿元,占28.82%;维持省级政权运转的支出为151.26亿元,占14.81%;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出为26.74亿元,占2.62%;建立应急和预警体系、防范风险的支出为35.74亿元,占3.5%;上解中央支出62.64亿元,占6.14%。

  2007年省级重点支出保障及主要项目安排情况如下:

  (1)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安排资金105.61亿元,其中:正常事业费13.33亿元,专项支出92.28亿元。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认真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政策,安排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补助25.45亿元,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的基础上,从2007年秋季起再予免除课本费,全省共1,025万农村户口学生受益;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生活费补助1.03亿元,共103万困难家庭学生受益;安排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6亿元,力争实现2007年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C、D级危房改造的目标。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安排智力扶贫补助资金1.02亿元,为2.9万名在校的智力扶贫生提供3,500元/人的学杂费资助,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安排技工学校建设补助2亿元,支持省属和困难地区每个地级市建设一所国家级的重点技工学校,落实省委、省政府“十项民心工程”提出的目标;安排中等职业教育经费1亿元,逐年支持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1所依托技工学校的职教中心,确保2010年实现全省技校在校生数达50万人以上的目标;安排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1亿元,重点建设一批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计划到2010年分期分批建设10个年培训能力在1万人次以上的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安排职业技术学院经费1亿元,支持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安排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补助1亿元,逐步解决高中教育瓶颈问题。三是继续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安排高校生均定额经费33.26亿元,保障28所高校扩招经费需要;安排高校基建贷款贴息10亿元,保障高校建设资金需要;安排“十一五”期间“211工程”二期建设资金2.1亿元,支持高校建设强校工程。在2006年预算增长40.13%的基础上,按可比口径,2007年教育支出比上年增长20.98%。

  (2)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安排资金35.3亿元。其中:正常事业费及专项经费8.56亿元,卫生专项投入26.74亿元。主要项目包括: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安排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10.1亿元,将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为60元,省财政对东西两翼和粤北等山区人均补助35元,实现2007年全省参加合作医疗人数增加到3,480万人,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70%以上的目标;安排建立乡镇卫生院经费保障体制补助经费6亿元,对欠发达地区核定后的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省财政人均补助1.2万元/年,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推动乡镇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安排驻村医务人员补贴1.66亿元,对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14个市以及江门恩平市的村卫生站医生予以补贴,每个行政村每年补贴1万元,解决“小病不出村”问题;安排农村卫生专项经费1.5亿元,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动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安排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社区)卫生专项转移支付资金0.5亿元,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加强计划免疫工作,安排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经费0.56亿元,有效防治脊髓灰质炎、麻诊、结核、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乙型肝炎、乙脑等八种疾病,确保每年约700多万7岁以下儿童免受有关疾病侵袭。此外,还安排了公医超支财政负担及医改3.55亿元、市县企业离休干部医疗补助0.3亿元、职业病防治经费0.1亿元等。按可比口径,2007年医疗卫生支出比上年增长63.55%。

  (3)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安排农林水资金65.52亿元。其中:正常事业费6.25亿元,专项投入59.27亿元。主要项目包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5亿元,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沼气建设、农(渔)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村庄规划、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各项事业发展。落实水库移民扶持政策,安排水库移民补助10.5亿元(包括从电价中提取、反映在政府性基金收入中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9亿元),解决影响我省水库移民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实现安居乐业。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安排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项目省级补助资金14.38亿元,补助城市防洪、江海堤围、大中型病险水库等75宗水利工程建设;安排小型水库隐患人大议案资金4.4亿元,扶持500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力争2007年完成全省3,279宗小型水库改造任务。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安排扶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资金1.14亿元,整治基本农田,健全农田排灌系统,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田产量。解决农民住房难问题,安排农村安居工程专项资金1.2亿元,确保本届政府任期内基本完成欠发达地区15.6万贫困危房户改造任务。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安排贫困村“两委”干部补助1.67亿元,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年集体经济纯收入3万元以下的贫困村给予补助,确保贫困村“两委”成员补贴每人每月不少于300元。扶持农业经济发展,安排贫困地区农村机电排灌议案资金1.6亿元,更新改造装机23,595千瓦,增容装机10,259千瓦,新建及改造水轮泵站284宗,提高我省农田排灌抗灾能力;安排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资金0.98亿元,扶持农机装备、科研开发、示范基地配套建设、质量鉴定检测、安全监理、技术推广等工作,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推动渔业发展,改善渔民生活,安排渔民转产转业议案资金1.12亿元,支持渔业产业项目56个,实施渔民安居710户、技能培训4,700人,淘汰渔船700艘,有效解决渔民生产生活问题;安排政策性渔业保险补助资金0.2亿元,对渔民人身、渔船财产、养殖保险等试点给予适当补贴,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安排海洋与渔业科技专项资金0.3亿元,支持科研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按可比口径,2007年农林水支出比上年增长18.29%。

  此外,为巩固和深化我省农村税费改革,继续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27亿元,在确保全省农民真正实现零税负的基础上,帮助基层政权维持运转。

  (4)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安排资金42.95亿元。其中:加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安排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专项转移支付资金2.9亿元,将全省170万低保对象纳入低保范围,对符合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民实现应保尽保;安排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费补助1.9亿元,我省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平均高于中央标准30%。实施“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安排农村劳动力开发培训转移就业补助1.1亿元,2007年计划对11万本省农村富余劳动力重点开展为期2-3个月的中短期培训。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安排退役士兵免费技能培训及安置补助资金2亿元,资助退役士兵接受免费中等或高等职业培训,并继续落实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一次性安置补助政策。促进社会就业,安排促进就业专项资金3.8亿元,对我省欠发达地区下岗失业等有关人员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以及民营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等给予补助,推动再就业工作开展。增进社会和谐,实现老有所依,安排敬老院建设资金0.24亿元,实施“千间敬老福星工程”,争取2008年以前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设施较齐全的敬老院,实现农村“五保户”“老有所养、孤有所抚、残有所助”的目标。解决企业离退休干部待遇问题,安排省属企业离退休干部补助1.46亿元,提高企业离休人员和早期退休人员生活费补助水平。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安排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办公用房建设经费0.5亿元,争取实现2008年全省所有社区办公用房实用面积达到80平方米以上的目标。此外还安排了省属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经费19.77亿元,省农垦企业拖欠养老金及纳入统筹缺口补助1.11亿元,省工伤康复工程经费0.6亿元等。按可比口径,2007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比上年增长13.48%。

  (5)加大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力度,建设科技强省。安排资金17.98亿元。其中:正常事业费6.73亿元,科技专项投入11.25亿元,主要项目包括: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安排广东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2亿元,加快建立我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学校为依托、以产业化为目标,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科普事业,安排省科学中心建设资金3亿元,确保按计划2007年7月份建成试运行,成为广东大型科普教育基地。支持科技研发和创新,安排高科技发展专项资金0.5亿元,支持高新技术研究和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安排省自然科学基金0.4亿元,支持应用科学和基础科学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安排自主创新专项资金0.7亿元、科技专项1.35亿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项资金0.5亿元、民营科技专项资金0.5亿元等,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推动关键技术领域研究和突破,支持技术标准研制,增强科技竞争力。按可比口径,2007年科学技术支出比上年增长23.09%。

  (6)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广东。安排资金13.66亿元。其中:支持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安排生态公益林补偿费4.14亿元,对全省5,175万亩生态公益林实行补偿,维护生态公益林经营者合法权益;安排林业防灾减灾专项资金0.2亿元,支持森林防火、防病虫害工作;安排林分改造专项资金0.5亿元,改善林业生态体系,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安排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议案资金0.23亿元,对欠发达市县给予补助,争取2007年完成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8,321公里,面积9,462公顷。加强污染治理,增强环境保护能力,安排环保专项资金2.3亿元,支持江河综合整治、污水及废物处理、环境预警应急能力建设等环保重点项目;安排治污保洁专项资金0.8亿元、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0.25亿元、珠江水质保护专项资金0.4亿元,支持流域整治,保护饮用水源,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2007年全省饮用水质达标率98%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5%的目标。增强环境保护管理能力,安排环境保护技术能力建设经费0.6亿元,改善环保部门办案条件及设备。发展循环经济,安排废旧物资回收和再利用产业引导资金0.3亿元、发展循环经济经费0.2亿元,建设节约型社会。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补助资金1.36亿元,争取到2008年以前解决全省199.7万农村人口饮用水氟、砷超标和饮用苦咸水问题。按可比口径,2007年环保投入比上年增长19.97%。

  (7)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建设文化大省。安排资金10.52亿元。主要项目包括: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安排省博物馆建设1.5亿元,中山图书馆建设0.2亿元。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安排建设文化大省专项资金1亿元,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1.12亿元,“村村通”广播电视设备经费0.2亿元,省广播电视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监管系统建设资金0.15亿元。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安排亚运会省级体育场馆建设资金1亿元,备战第11届全运会经费0.3亿元。加强文物保护,安排“南海1号”整体打捞及保护项目经费0.3亿元,重点文物维修抢救经费0.1亿元。

  (8)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安排资金35.74亿元。主要项目包括: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安排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准备金23亿元。建立应急后备防线,安排预备费6亿元。维护公共安全,安排公安、武警等部门反恐经费0.54亿元。提高救灾应急能力,安排各项救灾、防疫、应急、监测、救援等专项资金共2.5亿元。保障安全生产,安排安全生产专项资金0.5亿元。落实国家粮食政策,安排粮食风险基金2.61亿元,等等。

  (9)保障政权正常运转,建设服务型政府。安排省级党政机关、公检法部门运转及建设经费151.26亿元,保障政权机关运转必须的经费支出,为更好地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创造条件。

  (10)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市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解决的突出问题,2007年省财政将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努力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安排对市县的各项财力性及专项补助478.04亿元,其中,安排税收返还支出249.28亿元,实现财政体制平稳运行;安排一般性转移支付及调资补助119.26亿元,增强市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维持政权正常运转;安排支持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及经济发展专项转移支付3.5亿元、促进粤东四市经济社会发展专项2亿元等,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区域差距。

  (11)注重发挥财政经济调控职能,建设经济强省。一是保障重点项目及战略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安排11.4亿元,包括重点项目启动及战略(潜力)产业培育资金7.5亿元、广东铁路建设投资集团资本金补助3.3亿元等;二是扶持企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安排9.24亿元,主要包括结构调整重点挖潜改造专项2亿元、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2亿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企业奖励经费0.85亿元、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0.3亿元、发展现代流通业引导专项资金0.3亿元、民贸企业贷款贴息0.2亿元等;三是实施出口带动战略,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安排4.9亿元,包括出口退税“以奖代补”专项资金2.5亿元、科技兴贸资金0.5亿元、“走出去”专项资金0.3亿元、出口品牌发展资金0.3亿元、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资金0.25亿元等。

  (三)2007年省级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草案。

  按照财政部《2007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规定,纳入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项目有11项,包括:养路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文化事业建设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及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

  按《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259号)的规定,目前省级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未缴入国库。因此,2007年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未涵盖社会保险基金。有关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我厅将按规定单独上报省人大常委会。

  按上述基金范围,2007年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33.87亿元,比2006年快报数增加27.8亿元;相应安排政府性基金支出133.87亿元,收支平衡(详见附件二)。

  (四)2007年省级部门预算草案。

  按照编制部门预算的原则和方法,2007年省级部门预算由115个单位组成,列入部门预算的支出总计为328.39亿元(详见附件三)。

  三、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努力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

  2007年是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年。认真做好2007年各项财政工作,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顺利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至关重要。综观2007年经济财政形势,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为2007年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面临许多减收增支因素。在收入方面,国家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将对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房地产等造成较大影响,从而制约相关税收收入的增长;原材料、燃料价格上涨及部分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可能导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增幅有所回落;2006年自然灾害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及税收减免政策影响将延续到2007年。在支出方面,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帮助欠发达地区维持运转、加强战略产业和重点设施建设以及继续加强“三农”、教育、科技、环保等重点领域支出等,都需要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因此,2007年我省财政收支矛盾仍将十分突出,抓好增收节支仍是财政工作的主旋律。我省各级财政部门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紧紧围绕我省中心工作目标,扎实开展工作,切实做到“六个更加注重”:

  (一)更加注重财政收入的有效增长,进一步加强二次分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确保2007年财政收入的有效增长是2007年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总的目标是建立统一完整的公共财政收入管理体系,确保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省级财力增长与全省财力增长相协调。同时,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分散于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的各项政府性资金逐步纳入财政管理,逐步确立财政分配的主体地位。一是要认真坚持财税部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深化预算执行分析工作,建立健全财税收入增长监测分析机制,及时准确监测财源变化、收入增长趋势。二是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确保应征尽收、不收过头税。三是要认真落实各项增加收入的措施,坚持专人负责分片抓收入制度,重点抓好重点税源和重点地区的税收完成情况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促使部分收入增长较平缓的地区财政收入的增长。四是要进一步发挥财政激励型机制的效用,坚持实行省财政对县(市)每月的综合增长率通报制度,促使各地保持收入的均衡增长。五是依法依规强化非税收入收缴和管理,确保按规定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全部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增强财政调控能力。积极推进综合预算,规范预算外收支计划及执行管理,按照“分类处理、逐步实施”的原则对专户资金实行“预算制”,将预算外收支逐步纳入预算管理轨道;通过盘活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加强企业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增加财政收入。

  (二)更加注重财政经济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财政在经济发展中“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积极培植财源,促进经济增长。一是积极促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做强市场主体。制订我省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配合有关部门确定和完善重点产业发展政策;继续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着力发展一批装备制造业和关键领域重点企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企业技术进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大支持行业科研及科研机构力度;研究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的宏观协调机制,提高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二是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研究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以及省属企业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财政政策;加强环境保护,研究支持和促进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贯彻落实排污费改革措施,进一步规范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大力支持“治污保洁”工程顺利实施;支持我省可再生能源利用工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三是积极促进扩大有效需求,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实施好稳健财政政策,发挥投资调控经济的作用;从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公共财政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发展;加强开拓广货市场、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等专项资金的管理,大力支持现代物流业、服务业的发展。继续贯彻落实鼓励扩大出口和吸收外资的各项政策,及时研究出台新措施,促进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吸引外资质量水平的提高;加强对国债资金的使用管理,积极探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进一步加强“十大工程”财政投资项目的相关管理工作。

  3.更加注重财力分配的逐步均衡,进一步缩小区域间财力差距。针对我省区域发展差距大、县域经济薄弱的实际情况,从政策上、机制上、财力上采取措施,更加注重财力分配的逐步均衡,努力提高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进一步发挥激励型财政机制的效应。在落实好激励型财政机制及其配套措施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有关措施。二是在激励县域财政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县、镇(乡)运转的财力保障水平和县域财政自给率水平。三是要继续加大省对市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四是进一步推进县镇财务管理方式改革。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积极推进镇(乡)财政和村级财务管理改革。五是推动区域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财政协调发展,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六是按照省政府关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以及加快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落实各项财政政策措施,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七是认真落实贫困村“两委”干部补贴政策,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四)更加注重公共产品的合理配置,进一步促进社会事业的加快发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一是大力支持公共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机制改革工作,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财政负担经费的落实;继续做好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免收书本费和给予生活费补助工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继续实行学生综合定额加少量专项资金的新的预算管理办法,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二是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政策研究,认真落实支持就业和再就业的一系列财政政策,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继续实施“智力扶贫工程”和“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落实对城乡退役士兵进行职业培训经费;推进社会保险体制建设,做好养老保险新旧政策的衔接和实施工作,研究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支持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工作,确保基金安全;切实落实资金,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各类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水平等。三是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积极支持社区卫生建设,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给予支持;支持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结合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理顺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体制,建立乡镇卫生院正常运转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资金监管。四是支持加快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财政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继续实施流动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动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五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切实规范政府举债,逐步推进将政府债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建立风险评价预警体系、对债务进行绩效评价等工作。积极推进我省深化农信社体制改革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清理整顿工作,研究制订城信社退市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五)更加注重财政政策的公正公平,进一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要始终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心,更加注重财政政策的公平公正性,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多渠道、多种方式着力促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进步,推动城乡和谐发展。一是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财政“三农”投入,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信贷资金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重点支持农业基础条件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扶贫力度,完善扶贫机制,加快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解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行路难、读书难、看病难、住房难、饮水安全问题;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注重转变和完善财政支农方式,按照“公平、公开、透明”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财政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促进农民增收。二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监督机制,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继续推进以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县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三是支持相关改革,促进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支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劳动力就业管理制度、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的发育、形成;配合有关部门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国有农场、国有林场改革、财政扶贫项目管理改革。

  (六)更加注重财政管理的科学规范,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各项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部门预算改革方面。继续完善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将部门预算改革与绩效评价改革、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相结合,协同推进,不断推进我省部门预算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方面。继续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目标,继续扩大改革覆盖范围,逐步实行垂直管理的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逐步将预算外资金、省对下级的补助支出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实现全省所有县级以上单位全部纳入改革范围,巩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我省财政财务管理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完善预算指标系统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相整合,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系统建设。“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进一步拓宽理财视野,抓好政府资源性、垄断性收益管理,努力做大政府非税收入蛋糕;规范事业单位经营服务性收费以及以政府名义获得的各种捐赠资金的监管,逐步将以上资金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争取将《广东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列入省人大2007年立法计划。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方面,完善政府采购的运行机制,构建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购环境,重点深化完善“两个竞争机制”和“一个制约机制”;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积极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争取《广东省政府采购管理条例》尽快颁布;研究建立政府采购领域治理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面,确保2007年预算编制和执行按新科目体系顺利运行。财政监督方面,规范省级财政资金管理,完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办法,建立健全省级财政资金垂直跟踪监督工作系统;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认真履行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监管职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面,继续完善自我绩效评价工作;在深入推进重点项目绩效评价的同时,继续探索及完善第三方评价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绩效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进一步加强绩效评价制度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稳步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和处置管理,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省级财务核算会计集中监管方面,继续扩大试点范围,争取将一级预算单位全部纳入改革试点工作;继续完善监管系统的建设工作,实行省级财政国库动态监控管理,进一步的完善我省政府会计制度建设,规范预算单位会计核算行为,提高我省财政财务管理水平。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方面,深入贯彻全国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和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工作会议精神,严肃规范津补贴纪律,加强监督管理,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我省工资改革实施方案、全省规范津贴补贴方案和修订完善省直机关规范津贴补贴方案。“金财工程”建设方面,贯彻落实全国财政系统金财工程建设座谈会精神,按照建设“一个应用支撑平台、二级数据处理、三个网络、四个系统、五个统一”的要求,加快推进“金财工程”和广东省(省级)财政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有效保障和推动我省财政改革与发展。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九届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的部署,在中共广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开拓进取,规范管理,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为我省全面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和当好“排头兵”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图片链接: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 图片链接:广东省财政厅网上服务窗口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交通指引 | 版权声明 | 网址域名 | 浏览建议 | 隐私保护 | 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6 www.gd.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广东省财政厅 技术支持: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407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407号 粤ICP备20008773号
网站标识码4400000038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联系电话:020-83170170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网站官方微信
"广东财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