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广东省财政厅厅长 刘昆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提出广东省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我省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按照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预算,面对财政经济的严峻形势,强化收入征管,坚持依法征收、应征尽收,加强部门联动和对地方的指导,确保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大力调整支出结构,科学调度资金,实施针对经济周期的积极财政政策,财政支出扩大投资、优化结构、促进转型并举,积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把改善民生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民生工程建设进度,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扩大财政竞争性分配机制改革范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各级财税部门共同努力下,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预算完成情况良好,财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据财政快报反映,2008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10亿元,为省代编预算的112.20%,超收360亿元,增长18.82%。2008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757亿元,为省代编预算的109.53%,比预算增加支出327亿元,增长19.36%。2008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各项补助款和预算结转、结余,减去支出以及上解中央项目后,全省一般预算实现了收支平衡,有所结余。
2008年省级财政总收入完成1254.66亿元,比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预算超收97.23亿元。超收的主要项目是:(1)省级一般预算收入超收91.86亿元;(2)上下级结算及中央返还收入增加5.21亿元;(3)上年结余增加0.16亿元。
2008年省级财政总支出完成1252.57亿元,比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预算增加96.34亿元,主要是根据国家和省委、省人大、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对2008年超收作了适当安排,重点用于支持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改善社会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设立对口支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等方面,超收安排已按规定报告省人大常委会。
2008年省级财政总收支相抵,结余2.09亿元,全部结转下年使用。
2008年,为确保预算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实现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
为应对2008年以来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及严峻的财政收入形势,省政府连续召开了两次财税形势分析会,还分片召开了各市财税形势分析座谈会,对财税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作出了准确判断,对进一步加强收入征管、确保完成全年收入增长目标进行了全面部署。财税部门积极贯彻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班子成员分片抓收入制度,深入开展预算执行分析,强化收入征管,加强对各地增收节支的指导;先后召开省直部门和全省非税收入征管工作会议,挖掘非税收入增长潜力,加强省属国有资产收益监管,确保了财政收入的平稳较快增长。
(二)注重发挥财政调控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为应对国际国内不利经济形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决策部署,我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围绕“三促进一保持”(即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目标任务,研究制定了我省采用财政手段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项措施,统筹用好本届政府任期内各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投入,并多方筹措资金,集中投入财政性资金近1000亿元,编制滚动预算,在2008-2009年加大投入力度,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并为我省下一轮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高度重视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措施,积极配合中央扩大内需政策落实检查组的工作,通过严把资金投向、严格资金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保证管好用好中央拨付我省的资金,努力实现中央宏观调控目标。
(三)注重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面对严峻的经济财政形势,我省进一步加强了对宏观经济形势及国家重大政策的分析,增强财政工作主动性,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推动自主创新、产业调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科学发展。支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拨付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技术研究与开发等专项资金4.3亿元;支持基础产业发展,拨付基本建设投资专项、广东铁路建设投资集团资本金补助、扶持我省航空事业补贴等资金3.25亿元;支持加快构建战略产业、新型产业,拨付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流通业引导等专项资金4.98亿元;支持发展民营经济,拨付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民贸企业贷款贴息等资金2.31亿元;支持实施出口带动战略,拨付出口退税“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等3.18亿元;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拨付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专项、环保专项等资金12亿元。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拨付城乡义务教育补助、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建设资金、技工学校建设补助等专项资金148亿元;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拨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乡镇卫生院经费保障机制补助等资金67亿元;支持加大低收入群体保障力度,拨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补助8.07亿元;支持促进就业再就业,拨付促进就业专项、“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补助等资金5.04亿元;支持建立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拨付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农村救灾复产等专项资金1.78亿元;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拨付建设文化大省专项资金等4.75亿元。
完善投入机制,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拨付新农村建设专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资金、渔民转产转业议案资金、能繁母猪饲养和保险补贴、水库移民各项补助、贫困村“两委”干部补助等专项资金9.7亿元;支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拨付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水利建设资金、贫困地区农村机电排灌议案资金等21亿元;支持加大林业生态保护力度,拨付生态公益林省级补助、沿海防护林与红树林建设专项、林分改造专项等资金6亿元。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拨付一般性转移支付及调资补助142.26亿元、税收返还支出272.2亿元、农村税费改革补助支出26.88亿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财力补助6.34亿元等。
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全力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省积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全国一盘棋大团结大协作精神,迅速成立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启动财政应急保障机制,切实加强沟通协调,科学调度和及时拨付抗震救灾资金,全力做好我省对口支援汶川县过渡安置房运输和灾区所需物资的购置、前线救援队伍后勤保障等工作。财政、民政、红十字会等部门加强物资资金统一调配监管,建立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保障机制,为我省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注重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继续深化财政改革。
2008年各项财政改革均取得了突破:一是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相结合,部门预算精细化取得新突破;二是搭建全省财政支出管理电子平台,构建涵盖预算指标、资金支付、会计核算、部门决算、会计监管在内的闭环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信息化取得新突破;三是电子化政府采购顺利发展,纳入规范管理范围的政府采购规模取得新突破;四是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电子化系统增点扩面,“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取得新突破;五是财政分配领域探索引入一次分配竞争机制,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取得新突破,圆满完成了第一、二批各15亿元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竞争性招投标工作,有效促进地方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形成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五)认真办理人大建议和意见,提高民主理财水平。
认真研究采纳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对预算报告审议意见,提出了5大类34项整改落实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省级预算编报工作,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将为民理财的宗旨贯彻到财政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同时,积极办理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全年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39件,比上年增加79件,其中主办件76件、协办件163件,切实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有力地推进了财政改革与发展和财政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作为服务基层和群众的重要渠道,在办理人大建议过程中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办理制度,创新办理方式,注意吸纳建议中的新观点、新启示,并结合我省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要求,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分配、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工作,推动形成财政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通过抓重点、抓落实,以点带面,努力实现建议办理工作“求质量、上水平、出成效”。
二、2009年预算草案
2009年,在全球经济放缓、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环境资源瓶颈约束日益突出的压力下,我省经济增速与上年相比有继续放缓趋势。连同财政减收增支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省财政收支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在收入方面,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缓,财政收入持续多年高增长的局面将难以保持。受外部需求萎缩、企业利润下滑、房地产、汽车等高税收贡献行业发展趋势不乐观等因素影响,企业所得税等相关税收增幅将明显下降。同时,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通过一系列减税政策刺激经济,会较大幅度地减少财政收入。在支出方面,扩大政府投资规模,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科技、节能减排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对口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都需要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同时,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形势严峻,财政需相应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缓解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还需相应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另外,财政支出基数大、刚性强,支出结构调整难度大,也加大了财政支出压力。因此,2009年将是财政十分困难的一年,全省财政收入增幅将明显下降,同时支出压力会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将非常突出,抓好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仍是财政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2009年全省一般预算草案。
2009年,我省财政预算安排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切实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为我省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创造良好条件。
2009年,我省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第十次党代会以及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省级预算安排的中心目标和首要任务,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消除体制障碍,实施灵活积极的财政政策,以财政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支持经济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积极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援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不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树立绩效观念,实施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完善财政体制,理顺分配关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贯彻《国务院关于编制2009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国发〔2008〕35号)中关于“收入预算编制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充分考虑各种税收政策调整因素,与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预期发展情况相适应”的要求,参考2009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计划增长8.5%的目标,我省2009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按2008年财税政策可比口径,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1个百分点左右作为测算依据,考虑国家出台增值税转型、免征储蓄利息个人所得税、停征“工商两费”,以及近期陆续出台的减税政策的累计影响(预计政策性因素会减收110亿元以上),相应调减我省地方财政收入增幅约3.5个百分点。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建议我省2009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509亿元,比2008年增长6%。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和各项补助款,减除各项上解中央款项后,2009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计划相应安排4120亿元,全省财政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二)2009年省级一般预算草案。
1.2009年省级预算安排基本原则和政策。
根据2009年中央财政政策取向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编制2009年省级预算安排的原则和重点是:(1)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收支预算,确保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2)积极稳妥,应征尽收,继续按照省级财政收入增幅略高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同时考虑国家减收政策安排,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3)有保有压,突出重点,大力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4)发挥职能,促进发展,集中力量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5)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着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务;(6)统筹城乡,服务“三农”,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7)保障应急,支持重建,积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8)完善体制,协调发展,逐步构建激励引导、层级优化、保障有力、先富帮后富的财政体制;(9)深化改革,科学理财,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公共财政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根据《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预算编报完整性的通知》(财预〔2008〕435号),从2009年预算开始,省级财政年初预算包含中央对地方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预计数,因此收支预算口径相应扩大,但具体数额及项目需在执行中,根据财政部下达文件确定。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务院决定扩大2009年国债投资规模,中央将代地方发行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由地方政府申报,经国务院批准并报同级人大审批后实施。如国务院批准我省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我省需相应编列一般预算、基金预算赤字预算,届时将另行报批。
2.2009年省级财政收入安排。
根据以上原则和政策,2009年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在2008年实际执行数的基础上,参照2009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安排以及财税减收政策,剔除一次性因素10亿元,按增长6.2%安排757亿元。相应2009年省级财政总收入安排1473.06亿元,其中:省本级一般预算收入757亿元;各市上解收入136.78亿元;上级补助收入577.19亿元,上年结余2.09亿元。
3.2009年省级财政支出安排。
根据2009年收入预算安排情况,2009年省级财政总支出安排1472.5亿元,收支相抵,净结余0.56亿元。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省“十一五”规划深入推进的重要时期,是我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入科学发展新轨道的重要一年。2009年省级财政支出预算安排全面贯彻集中财力办大事、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的原则,围绕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要求,不断增强财政财力保障,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2009年省级财政总支出1472.50亿元中,用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出为80.14亿元,占5.44%;均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帮助市县增强发展后劲的支出为611.31亿元,占41.52%;用于改善民生、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为499.74亿元,占33.94%;用于建立应急预警机制、防范风险的支出为61.32亿元,占4.15%;用于维持省级政权运转的支出为136.16亿元,占9.25%;上解中央的支出为80.93亿元,占5.50%;调出资金2.9亿元,占0.2%。省级财政支出结构体现了保公共、保民生、保扶持发展、保均衡的政策要求。
2009年省级支出安排重点突出,法律法规要求保障的重点支出投入均增长15%以上,其中,医疗、环保等投入增长25%以上。重点支出保障及主要项目安排情况如下:
(1)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毫不动摇地抓发展第一要务,贯彻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利用财政手段促进产业转移、经济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有效推动产业转移,加快形成区域经济新增长极。积极推动由按行政区域配置资源向按经济区域配置资源转变,有效推动产业转移,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走出一条有广东特色的统筹区域城乡发展新路子。支持东西北地区建设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安排重点产业转移园区专项资金15亿元,以竞争方式择优扶持欠发达地区3个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安排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园区发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5亿元,对我省14个欠发达市和江门市每年补助1亿元,用于产业转移园区建设贷款贴息及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珠三角加快低端产业转移,腾出发展空间吸引承接高端产业和人才,安排产业转移奖励资金5亿元。
二是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建设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包括:促进重点产业发展,加大对重点战略产业开发支持力度,安排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重大产业开发引导专项资金1亿元,重点支持关系产业全局的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头项目以及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提升产业竞争力,安排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1亿元、结构调整重点挖潜改造专项2亿元、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1.5亿元、发展现代流通业引导专项资金0.3亿元、开拓广货市场专项资金0.3亿元;建设金融强省,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安排重点金融产业发展专项资金0.5亿元。
三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以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为突破口,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安排自主创新专项0.85亿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项资金0.5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0.5亿元等。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安排广东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4亿元,用于加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组织实施省部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专项等;贯彻人才强省战略,推进人才工程建设,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安排2.68亿元实施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计划、培养及奖励高层次人才;积极发挥科学技术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持力度,安排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专项资金1亿元、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1亿元、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0.73亿元、高科技发展专项资金0.5亿元、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资金0.19亿元等;加大科学普及力度,安排广东科学中心运行经费0.7亿元;加大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安排广东省实验室体系建设专项资金0.5亿元、省自然科学基金0.4亿元;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生物医药强省和中医药强省的战略部署,提高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安排创新药物筛选和评价专项资金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2009年安排科学技术支出23.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91%。
四是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当前困难,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和扶持方式集中加大扶持力度,一次性安排10亿元中小企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贷款贴息或补助,奖励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成绩显著的担保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8亿元;积极构建“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我省中小企业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中小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安排中小企业博览会经费0.5亿元;支持民贸企业发展,安排民贸企业贷款贴息0.2亿元。
五是积极推进经济国际化,加快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包括:推动对外经济贸易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安排科技兴贸资金0.5亿元、出口品牌发展资金0.3亿元、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资金0.25亿元、出口信用险专项资金0.15亿元、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专项资金0.1亿元;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安排“走出去”专项资金0.3亿元、吸引外资奖励资金0.3亿元、海外招商引资专项经费0.33亿元。
六是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宜居广东。包括: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营造优质洁净的人居环境,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2.5亿元;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安排淘汰落后钢铁产能补助0.1亿元;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安排污水处理厂建设专项补助3亿元、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0.65亿元、环保能力建设经费0.5亿元、省珠江水质保护专项资金0.4亿元、省治污保洁专项资金0.4亿元、环保专项资金0.3亿元、东深水质保护经费0.23亿元、东江上中游水质保护经费0.18亿元、环保普查经费0.12亿元。
(2)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一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打造人力资源强省。包括: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政策,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安排城乡义务教育转移支付28.42亿元,用于免除全省城乡免费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和课本费,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安排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三室一场五有”工程资金1亿元。积极稳妥解决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推动县域内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县域内农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城镇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安排资金7.7亿元;安排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2.83亿元。改善义务教育师资条件,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安排1.2亿元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缓解我省农村师资紧缺状况。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安排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建设资金13亿元,实现到2011年全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加快发展壮大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安排技工学校建设补助3亿元,安排“智力扶贫”补助资金2.2亿元,为3.6万名在校贫困学生提供3500元/人的学杂费资助,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扶贫目标;安排中等职业教育经费1亿元,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1亿元,职业技术学院经费1亿元。实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优化高等学校结构与布局,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安排28所高校生均定额经费41亿元,保障高校扩招经费需要;安排高校省级财政贴息贷款清偿资金10.9亿元、省属高校基本建设资金1亿元,支持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制度,安排补助资金7.78亿元,解决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期间的生活困难问题;安排助学贷款贴息资金1亿元、“十一五”期间“211工程”二期建设资金2亿元、高校引进人才专项资金0.3亿元、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0.3亿元等,支持高等教育做优做强。按可比口径计算,2009年教育投入比上年增长16.02%。
二是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包括:加大力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0%覆盖全省农村的基础上,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安排省补助资金24.62亿元,将省财政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等地区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61元,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封顶线水平,安排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省级补助6.5亿元,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基本医疗制度,解决城乡居民“看病贵”问题。保障农村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安排乡镇卫生院经费保障体制补助6亿元,经济欠发达地区行政村驻村医务人员补贴1.66亿元,农村卫生专项资金1.5亿元,健全农村基层卫生医疗体制,改善医疗条件,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安排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卫生专项转移支付资金0.77亿元,精神病防治机构建设资金0.15亿元,支持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支持省部共建大型综合性医院,安排中山大学附属医院补助0.45亿元、华侨医院补助0.08亿元。扶持中医药强省发展战略,安排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0.3亿元,提高中医中药研发能力,支持名医名科建设。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安排医疗救助金0.3亿元,建立省直单位医疗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安排经费5.34亿元、市县企业离休干部医疗补助0.4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2009年安排医疗卫生支出68.52亿元,比上年增长28.35%。
三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财政扶持政策体系。支持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快实现全民医保,安排欠发达地区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资金补助1亿元、欠发达地区及华侨农场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资金补助0.75亿元,实现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全民目标;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养老保障,安排财政对社保养老基金补助1.3亿元、个人账户做实储备金补助1亿元、省农垦企业养老基金统筹缺口补助1.11亿元;健全以低保和救灾救济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调整低保标准,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安排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补助8亿元;健全以优抚和退役士兵安置为重点的优抚安置体系,安排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标准和解决军队退役人员生活待遇补助等3.3亿元、欠发达地区城乡退役士兵就业技能培训经费3.2亿元、欠发达地区军转干部生活费补助0.42亿元;健全以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孤儿为主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安排省工伤康复工程经费0.4亿元、残疾人康复经费0.2亿元、敬老院建设补助0.24亿元等;落实对离退休干部的待遇政策,安排提高省直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补助2.11亿元、省属企业离休干部增发生活补贴0.96亿元、省属改制或退出市场企业离休干部医疗统筹金及管理机构经费0.1亿元等。按可比口径计算,2009年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6.5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0%。
四是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促进转移就业的公共服务,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农业人口合理有序转移,安排扶持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专项资金7亿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安排促进就业专项资金4.3亿元,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的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开展公共就业服务等;加快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改善我省劳动力市场的基础设施和外部条件,安排劳动力市场建设资金1.23亿元。
五是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包括: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安排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1.12亿元、中山图书馆改扩建资金0.2亿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重点文化项目和骨干企业,推动我省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安排广州交响乐团专项经费0.1亿元。支持文物保护,安排省博物馆新馆运行经费0.2亿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项经费0.1亿元;保护岭南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有特色的现代岭南文化,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0.1亿元。发展农村广播事业,安排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设备经费0.2亿元。加强体育事业建设,安排亚运会省级体育场馆建设和维修资金1.59亿元,备战第11届全运会经费0.3亿元等。
六是构建住房保障体系,逐步解决和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引导市县开展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安排农村危房改造及农房保险补助资金1亿元,提高农民住房保障水平;安排廉租住房专项补助资金2亿元,支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建设廉租住房,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面解决2007年统计在册的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七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适度均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调整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逐步构建激励引导、层级优化、保障有力、先富帮后富的财政体制,共安排对市县的各项财力性及专项性转移支付补助656.88亿元,包括:安排一般性转移支付及调资补助166.05亿元,增强市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安排税收返还支出280.07亿元,实现财政体制平稳运行;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补助支出26.88亿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财力补助9.19亿元,帮助基层维持正常运转;安排市县专项补助支出105.27亿元等,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着力支持农村改革发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2.2亿元,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沼气、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村庄规划、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各项农业生产事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安排粮食风险基金2.6亿元,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主导产业带项目资金0.3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6亿元、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0.2亿元、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资金0.98亿元。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安排“大禹杯”专项资金0.5亿元,积极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着力改善贫困村农业生产条件和群众生活条件;安排水库移民各项补助2.08亿元,提高农民、移民生产生活水平;安排1.24亿元,将能繁母猪饲养补贴标准从50元/头提高到100元/头,提高农村饲养户收入水平。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安排政策性农(渔)业保险补贴0.4亿元;安排资金补助0.72亿元,将省财政负担能繁母猪保险从30元/头提高到35元/头,提高农业安全保障水平。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现代渔业,安排标准化渔港建设工程项目资金1.01亿元、海洋渔业科技与产业发展专项资金0.5亿元、人工鱼礁建设议案资金0.5亿元、渔民转产转业议案(第二阶段)资金0.62亿元。加大林业生态保护力度,安排补助资金6.2亿元,将生态公益林省级补助标准从10元/亩提高到12元/亩,安排沿海防护林与红树林建设专项资金0.4亿元、林分改造专项资金0.5亿元、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资金0.23亿元、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程建设资金0.2亿元等。支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及重点水利建设项目补助资金23.6亿元,建设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292宗工程、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落实中央和省对水库移民的补助政策,安排各项水库移民补助资金2.35亿元。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政权运转,安排农村党员干部远程现代化教育补助0.15亿元、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0.3亿元、贫困村“两委”干部补助资金1.6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2009年安排农林水支出70.5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1%。
(4)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包括:保障政权机关正常运转,安排省级党政机关、公检法部门运转及建设经费136.22亿元,为更好地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创造条件。完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安排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准备金19亿元、预备费7亿元、自然灾害生活救助0.4亿元、特大“三防”经费0.2亿元、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经费1亿元、农业救灾复产专项资金0.4亿元、林业防灾减灾专项资金0.2亿元、应急专项资金0.2亿元、安全生产专项资金0.8亿元、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0.5亿元等。
(三)2009年全省和省级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草案。
1.2009年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按照财政部《2009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规定,2009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安排968.69亿元,加上上年结余558亿元和调入资金2.9亿元,基金预算总收入1529.59亿元。2009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安排1074.21亿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455.38亿元。
2.2009年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按照财政部《2009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规定,纳入2009年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范围的项目有11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育林基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农村土地开发资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基金、彩票公益金。
按《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259号)的规定,省级的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未缴入国库。因此,2009年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未涵盖社会保险基金。有关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将按规定单独上报省人大常委会审批。
按上述基金范围,2009年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36.02亿元,比2008年预算数减少105.54亿元,下降75%。2009年基金收入大幅减少的原因是国家实施燃油税费改革后,占基金比重最大的养路费、公路客运附加费等项目被相应取消,2008年该项收入预计完成110.13亿元;2009年省级政府性基金支出相应安排36.02亿元,收支平衡(详见附件一表六及附件二)。
(四)2009年省级部门预算草案。
按照编制部门预算的原则和方法,2009年省级部门预算由119个部门组成,列入部门预算的支出总计约为386.84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54.57亿元(详见附件三)。
三、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
2009年,全省财政部门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落实“三促进一保持”这一首要任务,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进一步转变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传统观念,打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利益和体制障碍,积极构建完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财政体制机制,为我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作出新贡献。主要是构建“五大机制体制”:
(一)构建统一完整、持续增长、与经济相协调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把抓好增收节支工作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牢固树立从经济到财政的思想,从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高度,不断强化收入征管,坚持依法征收、应征尽收,继续坚持领导班子成员分片抓收入、预算执行分析及财政运行情况通报等行之有效制度,努力提高财税征管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充分挖掘非税收入潜力;同时,按照“保运转、保重点、保民生”的原则,从紧安排预算,压缩一般行政支出及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对省级单位实行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党政机关出国(境)经费、办公经费预算“五个零增长”政策,大力调整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科学调度资金,确保我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各项重点支出需要。
(二)构建事权明确、激励引导、先富帮后富的财政体制。把建立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不利于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和体制障碍,不断激发科学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我省将以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和突破口,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我省科学发展步伐。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主轴,从保持经济发展激励、引入生态保护激励、建立县级财力保障机制、先富帮后富、管理层级扁平化等五个方面入手,建立完善财政配套政策体系,促进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和社会进步,推动我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三)构建落实灵活审慎宏观调控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科学调控机制。应对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我省将实施更为积极、灵活的财政政策,财政调控将更好地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结合起来,把“三促进一保持”作为首要任务,多方筹措资金,统筹资金调度,以保障民生为载体,以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财政支出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双转移”、外贸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产业等经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入,加大对农业和社会民生的保障力度,有效扩大内需,促进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抓住与危机并存的难得调整机遇,在贯彻实施我省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6条措施的基础上,出台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财政政策,创新财政扶持方式,集中投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关键领域,支持建设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科学发展。
(四)构建机会均等、系统保障、覆盖城乡的民生保障机制。一是妥善处理好发展与民生、公平与效率、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在落实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过程中,把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力度,加快办成一批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大事、实事,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以此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维护稳定,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二是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更加注重构建系统配套的长效保障机制,科学合理编制实施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系统建设覆盖全社会、惠及全体公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完善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生活费补助制度;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推动欠发达地区社区卫生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步解决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制度,研究解决早期离开国有集体企业人员社会保险问题。三是公共财政加快向农村范围覆盖,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出进一步向“三农”倾斜,财政支农惠农政策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加快镇(乡)和村级财务管理方式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完善机制、财力投放、推进改革等方式,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广范围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
(五)构建绩效优先、约束有力、效率与公平并重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财政制度体系,加强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财政监督等各项财政改革及“金财工程”建设,努力建设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财政支出管理要向公平与效率并重转变,积极探索在支持经济发展的财政分配领域引入竞争性原则和激励机制,调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进一步增强预算执行的责任意识和绩效观念,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硬化预算约束,强化预算控制。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的部署,在中共广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圆满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为我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