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学”:广东投钱增学位、强教师,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牵动着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心,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希望。今年初,“提供优质基础教育,努力让学生‘上好学’”被列入2022年广东十件民生实事之首。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广东大力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力争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省。在“双减”政策下,广东着力提升师资水平,促进课堂提质增效,不断增加优质学位供给,全力以赴办好让师生、家长满意的基础教育。
连南瑶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
投入“真金白银”
《2022年省十件民生实事分工方案》(以下简称《分工方案》)中提到,要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集中财力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今年年初,省教育厅公示了2022年省级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市县奖补资金,拟安排11亿8416万元,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此项资金共分配给韶关等15个地市。
资金的倾斜对粤东粤西粤北基础教育是一汪源头活水,也彰显了广东补齐基础教育短板的决心。去年9月,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建成,是该县首家特殊教育学校。学校配置体育康复室、感统室、唱游室、心理室等功能场室,教学设施设备齐全。截至2022年4月,学校已有教职工12人,学生13人。“特殊教育学校的开办,不仅填补了连南特殊教育学校的空白,也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连南瑶族自治县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财政的大力支持,将有效促进广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今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计划在2020年基础上改善500所以上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培育创建15个以上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同时,在重点老区苏区、民族地区奖补资金下达区县改扩建一所幼儿园或中小学。
优质学位大增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学位。《分工方案》提到,要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增加公办学位约50万个,重点推进珠三角地区公办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学位建设。据了解,2021年,全省已新增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学位42.51万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位41万个。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到2025年,广东将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438万个。
“今年,‘新增城镇公办中小学学位3.2万个’被列为2022年湛江十大民生实事。”湛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3.2万个学位涉及赤坎区等10个地区的42个项目,年内将完成全部建设任务。除了湛江,今年深圳也持续推动大规模学校建设,新开办公办普高18所,推动高中学位大幅增量扩优。全市学校安排普高招生计划7.8万人,其中公办普高招生计划5.9万人,较2021年增加1.28万人。
高质量的学位更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分工方案》强调,要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学水平。近年来,广东着力做好教师待遇保障,促进师资力量区域均衡,省财政每年安排“两个不低于或高于”、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原民办代课教师生活费省级补助资金,2022年安排资金33.13亿元;安排“新强师工程”、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等项目资金,2022年安排资金7.64亿元。
推动“双减”落实
“我今独抱琵琶望,尽把哀音诉,叹息别故乡,唉,悲歌一曲寄声入汉邦……”在佛山市高明区沛明实验小学的一间教室里传出稚嫩的腔调。7名“艺韵粤曲”社团的小学生唱念俱佳、表演自如,将“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双减”政策下,沛明实验小学希望通过传统文化课的学习和熏陶感染,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沛明实验小学是“双减”政策后学校教育转变的缩影。据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东100%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课后服务已基本达到两个“全覆盖”;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累计压减95%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
在“双减”之中,广东也着力保障课后服务。《分工方案》提出,要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在今年1月初召开的“双减”工作通气会上,广州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学明表示,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推行“5+2”模式,至少安排1个小时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参与学生人数111.3万,占学生总数的85%;其中又有80%的孩子午休能平躺睡。”陈学明说。
此外,《分工方案》还强调了要扎实开展校园护园行动,巩固提升中小学幼儿园“4个100%”安全防范建设。今年4月,新修订的两项广东省地方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技术防范要求》和《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要求》也正式实施,标准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可满足广东各地对校园安全建设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将为全省学校提高安全防范管理水平、推动“平安校园”建设发挥重要作用。